中文名稱 松村葩袖蠟蟬(↑)
分類階層 半翅目、長翅飛蝨科、長袖飛蝨族
形態特徵
含翅體長約為1.1公分,身體短小,前翅狹長,後翅短,胸背板及小楯板淡黃褐色,觸角第2節黑褐色粗大,鞭節短,絲狀,前翅灰白色略透明,翅脈呈露,前緣脈中後段有10枚粉紅色的斑點,翅面具藍色斑分布,翅端至內緣的橫脈具黑斑排列,後緣脈端有模糊狀的黑斑。
本屬2種,普遍分布低、中海拔山區,常見寄主五節芒莖葉上,最高海拔在合歡山可見,數量很多。
中文名稱 松村葩袖蠟蟬(↑)
分類階層 半翅目、長翅飛蝨科、長袖飛蝨族
形態特徵
含翅體長約為1.1公分,身體短小,前翅狹長,後翅短,胸背板及小楯板淡黃褐色,觸角第2節黑褐色粗大,鞭節短,絲狀,前翅灰白色略透明,翅脈呈露,前緣脈中後段有10枚粉紅色的斑點,翅面具藍色斑分布,翅端至內緣的橫脈具黑斑排列,後緣脈端有模糊狀的黑斑。
本屬2種,普遍分布低、中海拔山區,常見寄主五節芒莖葉上,最高海拔在合歡山可見,數量很多。
本篇黑緣角胸葉蟬的若蟲、若蟲褪去的外殼以及蛻變成蟲共拍了三處地方
且時間長達七年之久才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原因是黑緣角胸葉蟬的若蟲與成蟲非常罕見
最先看到黑緣角胸葉蟬成蟲是2016年9月4日於勝興火車站停車場旁的草叢
直到2023年8月21日再於苗栗三義火炎山登山步道拍到黑緣角胸葉蟬若蟲褪去的蟲殼
再次看到黑緣角胸葉蟬的弱蟲是今年(2023年)9月5日於三義九華山產業道路(↑)
乍看猶如樹葉的黑緣角胸葉蟬若蟲
昆蟲名稱:
新斑袖飛蝨,長翅飛蝨科,長袖飛蝨族。
體型描述:
體長(含翅膀長)1.1公分,體形圓胖短小,各腳黃褐色,體色褐色,胸背板有3條縱向線狀帶紋,長翅狹長,後翅短小,前翅藍色,近前緣有兩條紅紫色的縱紋,翅脈紅紫色,前緣及翅端白色。
昆蟲名稱:離脈蟬亞科 Coelidiinae 待鑑定(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科 別:葉蟬科 離脈葉蟬亞科
身體特徵:小型,翅膀為深綠色,頭部及複眼綠色僅有一條紅紋。
分 布:本種分布於中海拔山區,棲息於溪邊岩石的草叢,隱密性高,為不常見的種類。
春末夏初是蟬的蛻變時期,牠們的幼蟲在土裡生活了七年,才能茁壯鑽出泥土找最近的支撐物(常見到的就是樹幹),然後在月光相伴下羽化成蟬,並在朝陽升起的那一刻,展翅翱翔天際。
但蟬的在羽化過程中,仍有少數因羽化失敗而死掉;羽化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干擾,所以在林中看到蟬蛻變切勿去碰觸牠們。蟬因種類不同,生命週期有1年、3年,甚至10幾年都有;雄蟬利用蟬鳴吸引雌蟬完成交配產卵,然後就結束了牠們短短半個月的一生。
雌蟬把卵產在樹皮內,小蟲孵化後再回到土裡過著漫長的生活,每脫一次皮就長大一些,在土裡生活七年再鑽出泥土爬上樹幹羽化,羽化後約12–21天即結束生命,這就是蟬的生命周期。
本篇介紹的嚙蟲是白痣廣翅蠟蟬下方,群聚於枝幹的黃、褐色昆蟲(白色箭頭處)
分類地位: 原屬於嚙蟲目(Psocoptera),和俗稱「蝨子」的毛蝨目(Phthiraptera)是近親,目前科學界傾向將兩目合併,稱為嚙蝨目(Psocodea)。
常見種類: 嚙蟲在全世界約有3,200種,臺灣共有77種,居家常見種類的有穀粉茶蛀蟲(Lipocelis bostrichophila)和拉氏擬竊嚙蟲 (Psocathropos lachlani Ribaga, 1899) 等。
紅紋沫蟬(沫蟬科)體長約13–16mm,體色黑色,前胸背板光滑隆突,具刺吸式口器,翅膀的紅色斑紋具個體變化,小楯片部分黑色或全部紅色,前翅第2列紅色橫帶達後緣與第一列橫帶交接,第2列又與第3列相連,斑型變異很大。(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若蟲常見於蕁麻科的枝葉間分泌泡沫,藏身巢中躲避天敵,並吸食莖枝上的汁液,直至羽化成蟲才離開,但有些個體若蟲是離開沫巢後羽化的。
沫蟬吸食大量的植物汁液後,就直接由肛門排出和腹端所分泌的黏液混合後攪拌成泡沫裹身,這些泡沫不容易被水溶化,具有保護作用不怕被天敵獵捕。本屬六種,各種斑紋近似不容易區分。本種寄主植物有蕁麻科多種、天南星科的芋、香蕉、通木等,坊間有此學名Okiscarta uchidae,為同種異名。
看過人面蜘蛛捕獲昆蟲無數,但昆蟲的世界本來就是弱肉強食,
然而這次看到牠捕食綠瓢蠟蟬,卻讓我心痛不已,因為綠瓢蠟蟬是我最喜愛的昆蟲!
雖然綠瓢蠟蟬已被吃掉頭部,我還是不忍心的從網中搶回屍體將牠埋了,
第一次發現渡邊長吻白蠟蟬,是兩年前在苗栗三義鄉的產業道路,
當牠和我四目交接時,即和我玩躲躲貓,從樹幹這頭躲到那頭,然後又繞了回去;
我當時感覺怎有這種頭部長長的怪物?但只拍了一張照片就被牠飛走。
待分類的葉蟬(↑):葉蟬科,體長約8.5–9mm,體背黑褐色,頭部、前胸背板前緣都有白色的弧狀紋,前胸背板密生黃褐色斑點,小楯板中央有三條黑褐色縱斑,前翅略透明,縱脈上密生白點。
本種分布於1000公尺左右山區,近似種頗多,共同的特徵就是小盾板不具縱紋,翅脈具白色小斑點排列。(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好大的一團泡沫,顆顆像珍珠般的晶瑩剔透;但這是透過顯微鏡頭拍攝的泡沫,
真實的情境就像人類在植物莖節吐口水般;不過這不是人類吐的口水,而是沫蟬分泌的泡沫。
這些泡沫並不會危害人類安全,因為沫蟬賴以維生的植物都不是人類的經濟作物!
沫蟬為什麼會分泌這麼多泡沫?原來沫蟬是種刺吸式口器的昆蟲,
牠以針刺狀的口器插入植物組織吸收汁液,但因若蟲期每天不停的取食植物的汁液,
而大部分的汁液並未被完全吸收就直接由肛門排出,加上沫蟬若蟲腹部兩側有泡沫腺,
泡沫腺能分泌膠質,分泌出來的膠質再和肛門排出的液體相攪拌,
攪拌同時,若蟲又會蠕動腹部產生空氣,兩者的液體和空氣混入後就產生了泡沫。
最近為了拍攝綠瓢蠟蟬成蟲,因此時常前往上次看到牠若蟲的地方尋找,
但綠瓢蠟蟬成蟲始終沒找著,卻看見許多小昆蟲;上圖(↑)就是新發現的白痣廣翅蠟蟬若蟲。
許多蠟蟬科若蟲腹端具有蠟絲,並呈放射狀,但體背斑紋會因種類而不同,
不過,上圖(↑)這隻若蟲剛好和白痣廣翅蠟蟬的成蟲在一起,所以就非常好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