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摩西分海

 何謂摩西分海?摩西分海出自於聖經《出埃及記》,描述摩西帶領受到迫害的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故事。依據聖經裡面的記載,當摩西陷入前有紅海阻住去路、後有法老王追兵。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摩西向上帝禱告,紅海竟然開始一分為二,海水突現一條道路,於是摩西領著以色列民走過了紅海,而追趕在後頭的埃及士兵,在紅海走到一半時,海水又恢復了原狀並且淹沒了這群埃及士兵。

 建功嶼與夏墅岸邊距離約500公尺,兩邊以石板步道相連,海水漲潮可達2公尺高;遇到漲潮時,海水將步道全部淹沒,漲潮退去,步道又立刻現形。這種現象就像聖經描述摩西分紅海的神蹟故事,因此被稱為金門版的「摩西分海」,摩西分海其實是地形條件再加上潮汐力所產生而成的特殊景觀。

摩西分海

 上圖(↑)取自媒體刊登漲潮淹沒步道的照片,外地遊客未必能遇到。而潮汐時間每天都不一樣,想看「大海開路」一定要在退潮前後走過去,並還要預留返回時間,免得被困住無法走回來。

 據2021年12月8新聞報導(我們旅遊金門建功嶼回來的第6天)說有名來自台北的一名張姓女遊客,抵達岸邊時已經漲潮,但她不顧工作人員的勸導仍執意登島,結果回程受困在建功嶼,最後由金門海巡隊派出小艇救回,所以想觀賞精彩的自然奇觀,還是得要顧及自身安全!

 

〝建功嶼〞

 

摩西分海

建功嶼位於金城南門的浯江溪口,由此進入走摩西分海步道即可抵達,來回行程約兩公里

摩西分海

 通往建功嶼的石板路上有四座造型獨特的藝術作品「石蚵人」,又稱為牡蠣人(當地人稱之為海上農夫)。這是芬蘭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住在金門,花了幾個星期走訪金門各地所完成的創作品。

 這四座藝術品「牡蠣人」材質的選擇靈感,來自金門海邊沿岸的「軌條砦」,這是當年為了反中國軍艦登陸,在海灘設置的軍用鐵條。夜幕低垂,牡蠣人頭戴的斗笠在夕陽照射下會發出美麗的光芒,讓金門的黃昏景色帶來許多不一樣的色彩;只可惜我們去得早,無緣欣賞到美麗的黃昏景色。

建功嶼

從金城南門浯溪口岸邊到建功嶼約1000公尺(摩西分水石頭步道500公尺)

來回步行兩公里,再加上參觀建功嶼的島上建設,得算準時間,以免回程被漲潮的海水所困

建功嶼

 建功嶼在清末民初時期,金門當地百姓將罹患痲瘋病者,隔離在這座島上,讓他們在這座島上自生自滅,因此未被稱做建功嶼之前,當地人都稱這座島為「痲瘋島」或是「汰孤礁」。

 民國38年國軍在這座島上建立雄獅堡、同安渡頭以及延平郡王祠,建功嶼成為國軍弟兄守護兩岸防禦火網、扼控金烈水道,民國49年改名為建功嶼。當時的建功嶼可說是防衛前哨,卸除軍事任務後成了風景區,島上的營舍、瞭望哨,以及電台室皆可參觀,讓遊客感受當年國共戰爭的肅殺氣氛。

建功嶼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金門也是頭次站在建功嶼上,才發現敵人營區(廈門)近在咫尺(↑),很難想像以前阿兵哥的日子是怎麼過的,為了保國衛民,每天生活在槍林彈雨中,隨時都可能丟掉生命!

 從前威權時代的領導者,為了維護他們個人政權,犧牲了無數百姓生命。台灣實施民主政治後,百姓不用再為他們個人拋頭顱灑熱血,反而是坐下來吃米粉,聆聽雙方候選人互揭瘡疤,然後再選出一個比較不壞的人,由他來治理國家。不過這是選舉期間啦,當選後還是大得不可侵犯。

建功嶼

建功嶼卸除軍事任務後,現在成了觀光景點,島上的營舍、瞭望哨以及電台室皆可參觀。(↑)

建功嶼

 建功嶼有座花崗岩石雕塑的聖像,高九公尺(9公尺=27市尺,取鄭成功27歲進駐金門、廈門兩島之意),是由大陸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政府及南安市兩岸交流協會所贈送的石雕聖像。

 鄭成功祖籍福建省南安市,因此與福建省南安市有深厚的淵源,由對岸政府捐贈石雕像,象徵著兩地人民有濃厚的情誼,贈石雕像目的是為緬懷鄭成功的愛國情操,推動大陸福建及南安與金門兩地之良性互動與交流,擴大旅遊與經貿之合作,進而宣示兩岸和平往來,共創雙贏之目標。

建功嶼

 金門盛產石蚵,居民在海中插滿石柱(↑),牡蠣附著在石柱上自然生長,故名石蚵。

摩西分海

導遊說每日潮汐都有,想看摩西分海的大自然奇觀,耐心等待都可以看得到

我們這次的金門旅遊只有三天,所以下次再專程來看摩西分海的景觀

參觀建功嶼和走摩西分海的行程約1個小時,我們隨即往下個旅遊景點【翟山坑道】邁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門 建功嶼 摩西分海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