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三義鄉火燄山隧道有野生動物出沒?
火燄山隧道西側最近在道路兩旁架設鐵絲網,並豎立標示有野生動物出沒!
如果沒有畫隻石虎在那兒,不免讓人引起遐想,還真以為有凶猛野獸出現?
其實兩年前,我早就在九華山寺廟附近產業道路發現藍腹鷴,
不過,只看到一次後再也沒發現藍腹鷴蹤跡,倒是三義鄉山間的昆蟲非常之多;
這些昆蟲都很小,但把牠們長相放大後,其凶猛程度絕不亞於獅虎!
〝三色波帶花蚤〞
三色波帶花蚤:花蚤科,體長8-10mm,頭及前胸背板黃褐色,中央具黑色的縱紋,前胸背板兩側尚有黑斑,翅鞘淡紫色具黑、白的波狀斑紋,腹末端尖狹。翅鞘有3列白斑,1–2斑上下分離,2斑C字紋於前緣相連呈空心狀。
本屬11種,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是最常見的花蚤,棲息隱密的林下,行動敏捷,喜歡訪花,也會吸食葉面上的鳥糞或昆蟲的排遺,多食性。(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稀少品種的縞蠅〞
稀少品種的縞蠅(↑),如彎腰駝背的老耆,腹部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體長0.32公分,體背及翅膀黑色具光澤,頭部黃色,觸角末節粗長,橙黃色,具芒,複眼大具七彩的斑紋。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體型小,翅膀與胸背垂角狀,型態十分特別,數量稀少。(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蓬萊草蜥〞
蓬萊草蜥:正蜥科,體長31–54mm,外觀近似台灣草蜥不容易分辨,一般較常見的台灣草蜥幾乎是兩對鼠蹊孔,有些三–四對,蓬萊草蜥只有1對鼠蹊孔。(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蓬萊草蜥又稱史丹吉氏草蜥,為台灣特有種,普遍分布於平地到海拔500m的丘陵地,外島的澎湖及小琉球也有分佈,日行性,常見於細枝樹葉間或雜草叢內爬行,身體細長行動敏捷。
〝三義鄉數量極多的人面蜘蛛〞
人面蜘蛛(雌):絡新婦科,雌蛛體長30–50mm,雄蛛5-10mm,雌蛛頭胸背板金黃或灰白色具擬人面斑紋,腹背黑色,中央有2條黃色的縱帶,兩側有灰白色不連接的斑紋,成蛛有3型,除常見的斑型外尚有紅色型、黑色型等變異個體,雄蛛體型很小,體色橙紅色,頭胸部寬於腹部,觸肢端部膨大,腹部瘦長,各腳纖細,紅色,跗節黑色,雄蛛屬於徘徊性的蜘蛛常出現在雌蛛的網上尋找機會與雌蛛交配,雌蛛產卵於地面,孵化的幼蛛爬到低矮的孤婆芋葉面結簡單的網棲息。
本科舊分類於長腳蛛科,TaiBNET 網站已正式更改為稱絡新婦科,本種中國稱斑絡新婦,由於頭胸背板像人面,台灣稱牠為人面蜘蛛,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織圓型的網,斜向或水平垂直,網型與人面蜘蛛的體長都是台灣最大的。本科有2屬3種,另兩種為裂腹蛛 Herennia ornatissima 和橫帶人面蜘蛛 Nephila clavata 。(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三義鄉最常看到的食蟲虻〞
食蟲虻:食蟲虻科,體長約10–14mm,頭部具黃色長毛,複眼黑色,觸角短,前胸背板褐色,後端密生黑色長毛,翅膀褐色,腹部具黃褐色絨毛,各腳除腿節黑色餘為褐色,腳節背面具長毛,跗節各小節兩側具毛刺。本種為大型食蟲虻,飛行敏捷,擅於捕捉獵物。(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苗栗三義鄉最常看到的是食蟲虻,各式各樣的長相都有,擅於捕捉獵物。(↑)
〝林蝗〞
林蝗(雄):蝗科,體長25–45mm,體色褐色,觸角末節白色,複眼後方有一條米黃色的縱帶延伸至翅膀,前胸部背板中央具黑色縱帶及一枚褐色大圓斑,翅膀短小不及腹末,後腳腿節前端黃褐色,後段黑色,側視具白色斜帶及斑紋,後腳脛節內側紅色。(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普遍分布全島,為樹林及草叢常見的種類。
這隻蝗蟲(↑)初誤為『短翅凸額蝗』經再次比對才確認是『林蝗』。
〝大如巨蟒的蚯蚓〞
看過這麼長和巨大的蚯蚓嗎?牠爬行伸展出的體長約有一尺,長相駭人。(↑)
〝螞蟻與肖媚綠刺蛾(幼蟲)〞
螞蟻與肖媚綠刺娥幼蟲。(↑)(肖媚綠刺娥幼蟲比對圖片自香港蝶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