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原生種變色龍–短肢攀蜥

 短肢攀蜥(學名 Diploderma brevipes)又名短肢龍蜥,為鬣蜥科龍蜥屬的爬行動物。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體長約5.5–7.5cm之間,全長不超過25cm。雌雄外型有明顯差異,雄蜥具明顯之鬣鱗、喉垂,唇部上下常有黃白色斑,體背兩側有明顯黃色或綠色縱帶,雌蜥則無;有些雌蜥體色會全部呈現出綠色。雄蜥腹部為白色,雌蜥則均為綠色。體色會隨環境及情緒而有明顯改變,在樹葉間會呈綠色,在土堆或陰暗處,則會逐漸變為綠中帶黃褐或土灰色調,改變之大,雌體可由全綠變成全黑。

 本種外型與黃口攀蜥及斯文豪氏攀蜥類似,都俗稱為「肚定」。但斯文豪氏攀蜥不會隨環境變色,且體長可逾30cm;短肢攀蜥含尾長大部分短於25cm;黃口攀蜥則通常不到20cm。日行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卵生,生殖期以夏天為主,每隻的蛋數由3–7個不等。尾部不會自割。

 短肢攀蜥尾部不會自行切割。短肢攀蜥具有明顯的領域行為,當有外物接近時,常可觀察到雄性個體有喉部擴張,持續作出伏地挺身的威嚇動作。喜棲息於闊葉林及其邊緣之灌叢地帶,分布於中、南部海拔1200公尺至2500公尺之山區,尚稱普遍。(短肢攀蜥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台灣原生種變色龍–短肢攀蜥

 短肢攀蜥為台灣特有種保育類攀木蜥蜴,皮膚會隨著環境調整體色,

分布在中台灣以北海拔1100至2200公尺的林帶,越往南將會越稀少和越罕見。

 

 以前「短肢攀蜥」一直被誤認為與「黃口攀蜥」同一品種,

1989年透過染色體差異、分布海拔高度及口腔顏色等特徵,才確認兩者不同種。

台灣原生種變色龍–短肢攀蜥

短肢攀蜥發現於苗栗縣卓蘭鎮山區。(↑)

 

 

 

 

〝斯文豪氏攀蜥〞

 

斯文豪氏攀蜥

 中文名稱:斯文豪氏攀蜥,英文名稱Swinhoe's japalura,學名Japalura swinhonis Gunther,飛蜥科,屬名(Japalura ) 別名肚定、竹虎、箕氏攀蜥、箕作氏攀蜥、斯氏攀蜥。斯文豪氏攀蜥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夏季為主要的生殖季節,一窩可產下卵4至6枚。

 型態特徵:斯文豪氏攀蜥體長約 8公分,最大全長可達31公分的蜥蜴,也是臺灣產攀木蜥蜴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尾部不會自割的斯文豪氏攀蜥,體背以黃褐色為主,背部兩側有菱斑連貫成黃綠色縱帶。斯文豪氏攀蜥也是具有雌雄二型性的物種,雄性的背部縱斑較雌性明顯,顏色也較鮮明。嘴白色,口腔內為灰白色或與黑色,喉部有白斑。身體以黃褐色為主的斯文豪氏攀蜥,體色也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做小幅度的變色,以增加隱蔽的效果。

 生態習性:斯文豪氏攀蜥為樹棲性蜥蜴,喜好的棲息環境與其他攀蜥類似,同樣以樹林邊緣為主,樹叢旁的小徑,或是大樹樹幹上都不難發現其蹤跡。斯文豪氏攀蜥領域行為明顯,當雄性個體發現有動物接近時,便會將喉部擴張,同時喉部的白斑也因喉部顏色變暗而更加顯著,並藉由持續做出伏地挺身的威嚇動作來宣示領域。日行性的斯文豪氏攀蜥,主要以昆蟲或是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佈:斯文豪氏攀蜥是臺灣特有種蜥蜴,廣泛分佈於臺灣本島平地至1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山區,以及離島蘭嶼、綠島、小琉球。(斯文豪氏攀蜥資料取自臺灣大百科

斯文豪氏攀蜥

斯文豪氏攀蜥應是最容易看到的蜥蜴,平地和15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山區都可以看得到。(↑)

 

 

 

 

〝百日草〞

 

百日草

 百日草又稱為百日菊、火球花、步步高、長久草、魚尾菊、對葉梅。菊科,百日草屬,一、二年生草花。花期夏天,但以台灣的氣候而言,南部地區全年都能栽植,故全年幾乎有花可賞。

 培養土以通氣良好之腐葉土或肥沃砂質壤土為佳,全日照及排水需良好。全株略呈直立性,莖高約40至60cm,枝莖分枝,植株高約 15到100cm,全株披有長毛,其上著生對生的長橢圓形葉片,葉對生,呈長卵形,前端著生頭狀花,外圍是匙形的舌狀花,只有雌蕊。中心為管狀花,兼具雌蕊與雄蕊,有單瓣和重瓣兩種,花色繁多,果實細長、瘦小,一端有冠毛。(資料取自百日草

百日草

百日草拍攝於台中市外埔區土城路,遠方山巒為三義火燄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jipixnet 的頭像
    wujipixnet

    發現台灣之美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