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天樹蛙是臺灣特有種蛙類,1987年才由台大教授王慶讓教授命名,
在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地區皆有機會發現牠們的蹤影,體型約2~5公分,體色變化差異大,
身上有許多小肉疣,背上有X形大斑紋。腹部有許多黑色小斑點。
詳見(都市中的綠色方舟 A green ark in the metropolis)。
【資料來源➡面天樹蛙】
‧英文名稱: | Meintein Tree Frog | ||
‧物種學名: | Chirixalus idiootocus | ||
‧出現地點: | 2018年9月21日拍攝於台中市后里區泰安舊火車站。 | ||
‧簡短描述: | 前肢腋部有一稍大型的黑斑,後肢跗蹠外緣有一列大小相似的白色顆粒突起。 雌蛙會帶著雄蛙到落葉堆底下或泥縫中產卵。 |
||
‧重要特徵: | 中小型樹蛙,體背為灰褐色、黃褐色或赤褐色,但不會有綠色的成份。 前肢腋部有一稍大型的黑斑,後肢跗蹠外緣有一列大小相似的白色顆粒突起,都是辨識的重要特徵。 蝌蚪為小型蝌蚪,褐色,口位於腹面。 習性: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不甚潮溼的灌叢及草叢中。 面天樹蛙的叫聲和艾氏樹蛙很像,都是「ㄅ一」聲,但比較響亮,而且常連續發出急促的「ㄅ一、ㄅ一」。 繁殖期2-9月,雄蛙常爬在小草上面或者躲在樹林底層或土堆中鳴叫 交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落葉堆底下或泥縫中產卵,卵粒粒分散,每次產卵100-300顆。 |
面天樹蛙♂2-3cm,♀4-5cm,由此可知上圖為雄性樹蛙。
快速鑑定面天樹蛙的簡單方方法:
1.小型,2.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3.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4.體色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
拍攝於后里舊泰安火車站的〝馬纓丹〞
舊泰安火車站種植的馬纓丹似乎和我們日常所見的馬纓丹不同。(↑)
馬纓丹花色豔麗,但為有毒植物,應避免孩童誤食,以免影響慢性肝中毒。(↑)
拍攝於台中外埔忘憂谷的〝台灣欒樹〞
台灣欒樹:落葉中喬木,台灣特有種
英文名稱:Flame Gold-rain Tree 、Taiwan Golden-rain Tree、Flamegold
學 名: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
科 別:無患子科(Sapindaceae)欒樹屬(Koelreuteria)
別 名:苦苓舅、苦楝舅、拔仔雞油、木欒仔、四色樹、燈籠樹、台灣金雨樹和苦楝舅。
台灣欒樹從滿株綠葉到開花時呈黃色,最後又轉為紅褐色,直至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共有四種顏色,觀賞期特長,又稱「四色樹」。而台灣欒樹入冬時嫩紅的蒴果轉為暗紅色,暗紅色的蒴果膨脹成氣囊狀,像千萬個小燈籠掛在樹梢,因而有 「燈籠樹」之稱。 鮮黃色的小花,風兒一吹,金黃色的小花紛紛飄落,因此亦有「台灣金雨樹」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