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普渡由來,相傳「目犍連」有天透過他的神通眼,看到自己死去的母親混在惡鬼群裡,餓的不成人形,於是目蓮尊者用缽盛飯給母親吃,誰知飯入目蓮母親的口,隨即化為炭火。目蓮看到母親被受煎熬,內心痛苦不堪,於是去見佛祖,請求佛祖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要救母親不是一個人就能辦得到,必須結合所有僧侶和眾神的威力,在農曆七月十五當天羅列百味五果供養眾餓鬼,這樣才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也可解救別人的父母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備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終於解救了母親,並且也普渡了別人父母親。佛教稱中元節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盂蘭」意思為「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意為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民間所謂的「中元節」,實際上是由道教「中元祭」與佛教「盂蘭盆會」融合而成。因為中元祭與盂蘭盆會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所以農曆七月十五就演變為今日大家所說的「中元普渡」節。
全台灣各地廟宇都在中元節舉辦傳統的普渡活動,如基隆最具特色的放水燈和宜蘭的搶孤活動;而大甲鎮瀾宮則會在中元節這天,邀請當地的總鋪師在廟前廣場舉辦普渡美食展。
鎮瀾宮往年舉辦的中元普渡展,總鋪師都會在菜色上使出渾身解數,以博得眾人的喝采,
但今年的普渡美食展,好像簡單了些…盤子直接放個擺飾品?(↑)
而上面這兩道菜,左盤只在五隻小碟子上綁束草菇;右盤只切條魚,再切些紅辣椒當裝飾。(↑)
不過有些總鋪師仍然很敬業,讓人看了有種色、香、味俱全的感覺。(↑)
上左圖盤緣擺放的是麵包,並非磨菇哦;上右圖為西瓜雕刻。(↑)
鎮瀾宮廟宇歷史:相傳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永興向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一尊天上聖母神像香火移民來臺,於大甲定居,原本供奉在林家,清雍正十年(1732年)信眾紛紛參拜,經林永興同意,地方士紳為之建祠奉祀。乾隆卅五年(1770年)改建,名曰「天后宮」。
乾隆52年(1787年)重建,載於臺灣府淡水廳文獻中。由大甲分司宗覲庭、進士陳峰毫、士紳連崑山和平埔族原住民頭目巧化龍等著名檀越,屢次重建,擴大廟宇,以天后能鎮海安瀾(據說以前廟宇前方約1、200公尺就是大海),改稱為「鎮瀾宮」。(取自維基百科)
大甲鎮瀾宮,俗稱大甲媽祖廟、大甲媽;地址:臺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
沿大甲火車站前的蔣公路行走約200公尺處,主奉天上聖母,為台灣媽祖信仰的知名廟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