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存在地球已久的蟲蟲,直到2000年才被發現,並經鑑定後列入馬陸名錄中
因其身體色彩類似〝紅磚〞的顏色,故取名為〝磚紅厚甲馬陸〞
牠屬於節肢動物門倍足綱,喜歡在落葉腐植的有壤土中,啃食植物的幼根及嫩莖葉
牠長年躲在地底,為免於螞蟻攻擊,所以身體兩側會分泌酸性驅避液
此液體會灼傷動物皮膚,因此螞蟻不敢碰牠,這是大自然最讓人感覺奧妙的所在
〝磚紅厚甲馬陸〞體型很大,加上全身磚紅色身體,因此在草地上很容易發現
牠遇到干擾會馬上捲起身體,並分泌刺鼻味的液體來驅除敵人;所以切忌徒手捕捉(↑)
〝磚紅厚甲馬陸〞較喜歡潮濕的環境,如果不希望牠在家中庭園出現
只要將修剪的枯枝落葉掃除,居家保持乾燥,馬陸數量就會減少,不需刻意去驅除牠
磚紅厚甲馬陸:本種屬於是中型的馬陸,身體圓柱形,長約4–6公分。體色成磚紅色,腳也是紅色(其他種厚甲馬陸的腳多為白色)。尾部圓滑無明顯尖翹。
生物學:白天有群聚的行為,常成群躲藏於土中,晚上則分散於地面活動爬行。遇到干擾身體會捲起來,並分泌具有刺鼻味的液體來驅敵敵人,觀察時要特別小心,盡量避免徒手捕捉。
分布:磚紅厚甲馬陸廣泛分布於全球,常出現於鄉間農田環境中,其散播方式可能與人為農作有關。在台灣主要分布於苗栗至屏東之間,尤其以中部地區極為常見。但大約在西元2000年左右才被鑑定出確定的種名而列入台灣的馬陸名錄中。出現的季節大約在夏季,但偶爾會因不明因素而有大發生的現象,在電視新聞中便常看到磚紅馬陸在中部地區大量出現的報導。
棲地:本種主要棲息於農田或靠近人類的環境中,在鄉間的水泥溝渠邊緣或是近郊的花園及圍牆上很容易看到。(資料取自臺灣生命大百科)
〝霍氏繞馬陸與磚紅厚甲馬陸的區別〞
左圖(↖)是常見到的霍氏繞馬陸與右圖(↗)的磚紅厚甲馬陸,兩者不相同
霍氏繞馬陸的體長約只有磚紅厚甲馬陸的1/3,體寬也不及磚紅甲馬陸
磚紅厚甲馬陸本身沒有毒,不會危害人類,也不會攻擊其他動物
牠們多數的時間都生活在土壤底層,幫忙分解落葉,讓大塊的硬土變成鬆軟的小土壤
只有在每年七、八月繁殖期間才會出現在土壤表層,對人類來說是益蟲
本文〝磚紅厚甲馬陸〞拍攝於苗栗三義〝雅聞香草植物園〞籬笆外緣的草皮上
上圖(↑)就是較常看到的霍氏繞馬陸(Helicorthomorpha holstii),雄性長度約1.8–2.1公分,雌性長度介於1.8–2.4公分。身體近圓柱形,後端漸細達尾節,體表平滑;背側板不發達;背板(tergites)中部有一條白色寬縱帶自頸節綿延至第19體節,白色縱帶中央及背側板為螢光橘色;步足細長,為螢光橘色;觸角細長,觸角第6–7節顏色特別深,尖端為白色。霍氏繞馬陸在野外易於以顏色辨認;容易在樹上及民家四周牆壁上採集到。
分布於日本的琉球群島,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越南河內,以及臺灣。在臺灣分布於台北、台中、南投、花蓮,以及福建連江縣的馬祖列島。
三義雅聞香草植物園賞玫瑰花(↓)
八八節大餐(↑),今天趁去雅聞賞花之際,順便到附近麵館慶祝
骨肉粄條60元X2、骨仔肉50元、皮蛋豆腐50元和燙青菜30元,外加打包餐盒一個5元
上列合計總共花費255元;簡單便是幸福,吃何必一定得大魚大肉?
都是同樣的一天,不需因為88並列在一塊兒,就把自己看得非常偉大!
雅聞香草植物園的黃玫瑰和紅薔薇;雅聞香草植物園一年四季都有玫瑰可觀賞
玫瑰:學名 Rosa rugosa,是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是薔薇屬一系列花大艷麗的栽培品種的統稱。在古時的漢語,「玫瑰」一詞原意是指紅色美玉。長久以來,玫瑰就象徵著美麗和愛情。玫瑰為落葉灌木,枝杆多針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9片,橢圓形,有邊刺。花瓣倒卵形,重瓣至半重瓣,花有紫紅色、白色,果期8–9月,扁球形。枝條較為柔弱軟垂且多密刺,每年花期只有一次,因此較少用於育種,近來其主要被重視的特性為抗病性與耐寒性。
在歐洲諸語言中,薔薇、玫瑰、月季都是同個詞,如英語和法文都是rose,德語是Die Rose。中文中的玫瑰、月季物種,原產於亞洲,並未分布於歐美。
今日世界上最常見的雜交玫瑰(Rosa hybrida,亦稱現代薔薇或現代月季)主要是數百年來由許多種薔薇屬物種及育種雜交所誕生的成品。特別是來自月季親緣的長花期,四季開花,枝條主要向上生長與花序突出開放於植株頂部等特性。今天在中文日常用語中,「玫瑰」已成為多種薔薇屬植物的通稱。且事實上雜交玫瑰也是由薔薇屬下各物種雜交選育所產生。(資料取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