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天牛(↑)頭額中央有一枚白色V字型的斑紋,具強壯的大顎
星天牛拍攝於桃園八德碑塘生態公園停車場
星天牛:天牛科/粗天牛亞科,體長24-35mm,體色黑色,觸角、翅鞘佈滿白色星斑,近翅鞘基部的第2列橫斑較大,近翅緣有6-7沒白斑排列,翅端白色或無,斑型變異大。
本屬11種,本種又稱白星天牛、馬庫白星天牛、胡麻斑天牛,棲息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幼蟲寄主植物以柑橘、苦楝、木麻黃、台灣巒樹、血桐等,成蟲出現於3至9月,棲息於樹葉間啃樹皮及葉片,為野外常見的種類。近似種紫豔白星大天牛,翅背有紫色的強烈光澤,體型較大,為台灣特有種。(星天牛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星天牛,觸角鞭狀,具白色斑。各體間的斑點大小與排列不相同(↑)
桑天牛(↓)
取名〝天牛〞(↑),乍看還真的帶有幾分〝牛〞樣(↓)
因桑天牛帶有趨光性;昨天夜晚,牠朝我家後院的燈光飛,結果掉在地上
剛好趁機拍拍,為了取得照片美觀,我特地在牠腳下鋪上一片綠葉
上圖(↑)的水牛,拍攝於後龍的水牛城(我的檔案照)
桑天牛(↑)的假眼很大,非常嚇人;牠的那副鉗牙會咬人!
桑天牛(↑):天牛科,體長30–46mm,體色為黃綠色具微弱的光澤,觸角細長,黑色與灰色相間,前胸背板及翅鞘前半部有橫向的皺摺,前胸背板兩側緣有尖刺。
本屬一種為大型的天牛,本種又稱台灣桑天牛,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幼蟲以桑樹、構樹為寄主,於5–7月出現,夜晚具趨光性,為常見的種類。(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