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帝雉

公帝雉(↑)全身呈紫藍色金屬光輝之純黑羽毛,唯尾羽有顯明白色橫帶紋。喙角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

  如果說帝雉在大雪山林中出現的一剎那,那種氛圍有如古代皇帝出巡般的情境…用這樣的形容詞,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帝雉走出森林時,在現場恭候多時的拍照人員,頓時鴉雀無聲,就連經過的車輛都立即停止,因為大家知道帝雉出現了,這時候若稍有風吹草動,帝雉會驚嚇逃進林內,想拍帝雉將會前功盡棄。這就是我三月七日去大雪山拍攝帝雉,所看見的場面。

 據經常去大雪山拍攝鳥類的攝影人士說,帝雉出現多在林內起大霧時,而我去的這天(三月七日)剛好山中起了大山嵐,只要耐心等候一定會看到。帝雉通常在雪山路47K處出沒,至於為什麼會在此地方出現?好像常去拍照的每個人都知道,只是大家皆心照不宣。

 拍攝帝雉不一定要用砲筒,只要您的照相機能夠拍到50公尺內的標的物即可;帝雉出現時,切忌大聲喧嘩或跑到帝雉前面拍照,否則會遭到現場人員白眼。因為這些拍攝人士多來自台灣全省各地,且有的人已經等候七、八個小時了,他們說真的很難得看到。

 

帝雉

  帝雉簡介帝雉又稱台灣帝雉、黑長尾雉、海雉、烏雉,台灣特有的長尾雉屬鳥類。黑長尾雉分布在台灣的中央山脈,和海拔2000公尺至3200公尺的原始針葉林、草原混生地帶。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是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與台灣藍腹鷴同被列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帝雉也是所有台灣特有鳥類中體形最大、羽色最高貴的,因而台灣有些人推動選其為國鳥。黑長尾雉的形象被用在1000元新台幣的背面。

帝雉_無忌痞客部落
發現帝雉的研究簡史
日治時期的阿里山鄒族青年,裝飾其頭部的鳥羽,很有可能就是帝雉的羽毛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著名的鳥類採集家 Walter Goodfellow,於1906年在阿里山採集鳥類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裝飾在原住民頭上、他從未曾見過之兩片漂亮的雉類長尾羽。因其恰好回國在即,故只帶回這兩片尾羽回英國。經過一番研究以後,這兩片羽毛的主人被認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種鳥類,並由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命名為Calophasis mikado。(Mikado乃日語),漢字寫作「帝」或「御門」,為天皇的尊稱。

 帝雉雖然多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高山上,但是其全身呈現紫藍色,並閃爍著金屬光輝,能見度應該不算太低。在過去,鳥類的分類研究通常比其他的生物早。因此,像帝雉這麼大型的美麗鳥類,竟然在20世紀初才被發現,算是比較奇特的故事。

  通常學術界發表生物新種,必須根據完整的模式標本,但對於帝雉,卻破例只根據兩片尾羽而已,因為研究人員很顯明可確定牠是未曾發表過的新種。

  1906年11月,任職於台北博物館的標本採集人菊池米太郎,亦在阿里山塔山附近採集到20隻帝雉,一部份經由當時住於日本橫濱的貿易商AlanOwston送至歐洲,於1907年經Rothschild將帝雉的正確長相,經過一番敘述後發表於學界。至於活的帝雉,則是在1912年首次到達歐洲。

 

外形特徵黑長尾雉具有長尾雉屬鳥類的特徵。雄鳥全長87厘米(含尾羽52厘米)。全身呈紫藍色金屬光輝之純黑羽毛,唯尾羽有顯明白色橫帶紋。喙角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雌鳥特徵:全長52厘米(含尾羽20厘米)。大都橄欖褐色,尾羽具黑色橫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膚呈紅色。

生活習性黑長尾雉生活在高海拔山區坡度較陡峭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亦曾見於箭竹林等濃密樹叢中。黑長尾雉的食性和雞相似,常見邊走邊用強健彎曲的喙啄食。春、夏植物更新茂密時,曲頸低頭不停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芽、嫩葉,秋冬綠色地表植物欠缺,主要啄食草籽、漿果、地衣等,火炭母草、玉山懸鉤子、五節芒、車前草、早和苗等也都是牠的食物。另外,繁殖期或嚴冬時,也會改吃葷,螞蟻、蚯蚓、甲蟲,就變成牠的美食主要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黑長尾雉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營巢於樹上窟窿裡或地上,以草莖等做粗糙的巢座。

 

帝雉

母帝雉全長52厘米(含尾羽20厘米),全身為橄欖褐色,尾羽具黑色橫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膚呈紅色
 

帝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jipixnet 的頭像
    wujipixnet

    發現台灣之美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