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山寺

 艋舺(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臺北第一名剎「龍山寺」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夜晚竟然發出光芒。

 奇怪的是有求必應,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從西元1738年開始興建到1740年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寺廟建築是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廣場上的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取自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龍山寺

 寺廟的起源都是與居民的生活及歷史背景有關聯,泉州人來台聚居之地往往會引安海龍山寺觀音菩薩香火,在拓殖地為其蓋廟宇奉祀,而台灣的龍山寺是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

 台灣較著名的龍山寺共有五座,分別是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台北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其中以鹿港龍山寺最大,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創建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上列皆由大陸泉州府龍山寺分出的,由福建泉州府之惠安、晉江、武榮三縣移民合力興建。

龍山寺

龍山寺廣場地板石材的來由:前臺灣海峽又叫「黑水溝」,

因風浪很大,所以先民渡海來台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臺,

而這些壓穩船艙的石板,後來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

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是我第一次前來,由於當天下著大雨,所以簡單的用手機拍攝,

當初踏入廟宇的那一剎那,這間寺廟給我的感覺是好莊嚴啊!

祂有別於我見過的寺廟,完全沒有一點商業氣息,且寺內一點也沒有〝香〞煙味。

只見廟內騎樓站滿眾多信徒,時而跪拜的齊唱南無觀世音菩薩聖歌,

而大家有否查覺龍山寺廣場的瀑布(↑)與四川峨眉山的瀑布(↓)有點相似?

四川峨眉山

上圖四川峨眉山入口處的瀑布(↑)拍攝於2009年10月9日四川旅遊之照片。

 

 

 

 

〝剝皮寮〞

 

剝皮寮

 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一七三巷)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三月廿九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一書的調查,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堆放在料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

 然而北皮藔街的產業上並沒有剝皮一業的記載,加上北皮藔空間有限,進行剝皮工作有所困難,且利用獸力拖運的說法也有問題,使得剝樹皮的說法遭到質疑,仍待進一步的考證釐清。

 在《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上記載臺北製革工業始自清代,製革所用的皮草取自動物,文中提到:「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手皮箱、枕、鼓。」加上艋舺土治後街旁之泮牛池,主要為殺牛製革所在,因此「剝皮」是指「剝獸皮」的說法。然而,根據訪談及文獻記載無法斷定是否能夠利用蓮花池附近的水塘作為剝皮的清洗池,亦無法直接證實有剝獸皮的行業,因此剝獸皮一說仍待進一步的檢證。(取自維基百科

剝皮寮

龍山寺與剝皮寮相隔270公尺,這兩個景點都是我們北部之旅的行程,

先在剝皮寮處下車,參觀後再用走路前往龍山寺,剝皮寮社區參觀的時間一個小時。

剝皮寮

剝皮寮兩旁商家不見有人營業,加上下雨的緣故,整條巷道的遊客極其稀少

剝皮寮9.jpg

來剝皮寮之前,我一直猜想這裡應是燈紅酒綠,並且是剝削客人的所在,

待來了之後,才知道是剝木材皮或剝獸皮的地方,不過剝削人客的陰影仍存在心頭。

剝皮寮

唯一有營業的是(上圖右)這家店面,裡面有數位模特兒打扮得很入時和美麗。

我在外面瞧了一下,他們說是在拍電影,本想進入裡面拍攝幾張照片,

可是門前站有許多刺青的彪形大漢,看了令人不寒而慄,只好悄悄拍張照片就急急快閃!

剝皮寮

在逛剝皮寮巷道時,突發現上圖左邊這棟房屋的木板樓梯,感覺好親切,

原因是小時候,大嫂曾帶我到她娘家樹林,我們一群小孩子晚上就是睡這種夾層的二樓房。

敦煌書局

參觀剝皮寮與龍山寺後,我們當天就在海霸王吃晚飯,斜對面那棟建築就是敦煌書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龍山寺 剝皮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jipixnet 的頭像
    wujipixnet

    發現台灣之美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