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見這隻瓢蟲即感覺與眾不同,又大又圓的翅鞘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
初以為是隻普通瓢蟲,經查詢後才知是少見的紅頸瓢蟲,發現牠於后里舊泰安火車站生態園區,
紅胸黑瓢蟲前胸背板紅或澄紅,翅鞘黑色,腹面都是紅色,烏溜溜的大眼睛很可愛。
紅胸黑瓢蟲:瓢蟲科,瓢蟲亞科,體長0.6–0.7公分,頭部橙色或橙紅色,翅鞘為單純的黑色具亮麗的光澤,腹部紅色,造型單純可愛。
本屬僅一種,又稱紅頸瓢蟲,肉食性,以蚜蟲為食,台灣南北可見,零星出現在各山區,為稀少的種類。(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紅胸黑瓢蟲)
極易與紅胸黑瓢蟲混淆的〝紅紋瓢蟲〞
紅紋瓢蟲:瓢蟲科,體長5–6mm,前胸背板及頭部紅色或橙紅色,翅鞘黑色,左右各有兩枚橙紅色斜向的斑紋,末端不及前緣。(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本種又稱紅基盤瓢蟲,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斑紋穩定僅極少數變異但其數量不多見,成蟲和幼蟲皆以蚜蟲、木蝨為食,棲息環境沒有特定的寄主,數量較赤星瓢蟲少。
極易與紅胸黑瓢蟲混淆的〝赤星瓢蟲〞
赤星瓢蟲:瓢蟲科,體長5.2–6.7mm,體背黑色,前胸背板兩側有兩顆白色大圓斑,側達邊緣,小楯板黑色,翅鞘左右各有一枚紅色的大圓斑,位置於中央或偏後。雄蟲體型較小,頭額白色,雌蟲體型較大,頭額黑色。(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赤星瓢蟲)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常出現在蚜蟲出沒的植物上。遇到騷擾時,有些個體會裝死掉落地面,腿部關節分泌臭液嚇退天敵,為常見的種類,少數個體以成蟲越冬。
〝瓢蟲的若蟲〞
瓢蟲的若蟲很難認定是哪種瓢蟲,除非帶回家飼養並耐心觀察牠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