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啄木是台灣體型最小的啄木鳥,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原始闊葉林及針葉林,有時也會在次生林中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體型小再加上羽毛和枯樹幹近似,因此需很留意才能發現到牠們。
小啄木有樹醫生的稱號,牠們會吃掉躲在樹皮內的小昆蟲,啄食時以尾羽抵住樹幹,然後嘴喙猛敲樹幹。只要在樹幹聽到「扣、扣」的聲音,就會發現到牠們,模樣非常可愛。
科名:啄木鳥科
俗名:樹醫生
學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英名:Gray-capped Woodpecker
遷徙狀況: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
分布狀況:分布於亞洲的西伯利亞東南部、朝鮮半島、中國東半部、喜馬拉雅山區、中南半島、海南島、台灣、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鳥類描述:
身長:約17公分
特徵:頭上至後頸灰黑色,背及尾上覆羽黑色,下背及腰白色而有黑色橫斑,雄鳥後頭兩側各有一紅斑,雌鳥則無。腮及頸側和喉為白色,體下灰褐色,嘴黑色、腳鉛灰色。
叫聲:發出「嗶、嗶」的響亮叫聲
食物:昆蟲為主食,在樹幹上以強勁的尾羽支撐軀體,螺旋狀般向上攀爬,覓食藏匿在樹皮裡的小昆蟲,啄食時以尾羽抵住樹幹,快速敲啄挖取;也會攝取漿果。
繁殖方式:築巢於樹幹上,雌雄共同築巢,先在枯木上挖個洞,再把巢築在樹洞之中,不使用任何巢材,卵直接生於樹洞裡。
生活環境:全島中、低海拔的原始闊葉林及針葉林,有時也會在次生林中發現牠們的蹤跡。
相似鳥種:大赤啄木(為較大黑白色系啄木鳥,其下腹與尾下腹羽為紅色)
生態威脅:樹林的減少,造成小啄木覓食的困難,過渡枯枝的移除,讓小啄木缺乏築巢的地點,繁殖不易。(資料來源:興安生態數位解說資源網)
臺灣的啄木鳥共有四種,其中小啄木是數量最多、海拔分佈最低的一種。飛翔呈大波浪狀,速度相當快,可見下背至腰為白色以及楔狀尾羽,通常僅做樹與樹之間的短程飛行。小啄木以單獨或成對活動,捕食藏匿於樹皮裡的小昆蟲。。
啄木鳥的身上有一些特殊構造,牠們的中央尾羽筆直而堅硬,因此可利用尾巴抵住樹幹、幫助固定住身體,以利頭部進行敲擊樹幹的動作、來尋找躲藏在木材內或樹皮縫隙間的昆蟲;此外牠們的舌頭長而有黏性,可深入樹洞中將小蟲黏出來。
〝五色鳥〞
台灣擬啄木檔案
中文名: 台灣擬啄木(台灣特有種)
別名: 五色鳥、花和尚
科名: 鬚鴷科
學名: Psilopogon nuchalis
分佈: 台灣普遍留鳥,分佈於台灣平地至2500公尺山區,常出現於密林中,在校園或公園樹木較密處亦可見到。喜棲息於闊葉林或次生林的中上層。
特徵:
1.體長約20公分。
2.全身通體綠色。
3.頭部前額、喉部上端金黃色。
4.頭兩側為藍色。
5.眼先、喉部下方紅色
6.眼上方眉線黑色。
7.喙厚而黑,喙部上方有剛毛。
生態: 屬完全樹棲性的鳥類,不會落至地面活動,平常以果實及漿果為主食,繁殖期時亦會補捉昆蟲育鶵。繁殖期為每年的4-8月,6-7月是繁殖高峰。一夫一妻制,繁殖期雄鳥會在枯樹開鑿樹洞為巢,每巢下蛋3顆。(資料取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目前正值五色鳥繁殖季節,想拍牠們育雛畫面,最好選擇在清晨七、八點的時刻
本文小啄木、五色鳥和下圖的拍攝裝備,均拍自台中都會公園,拍攝日期:2018年3月21日
〝拍攝和賞鳥的裝備〞
迷彩花紋衣服的作用在於降低在自然中「暴露」的程度,迷彩裝色彩不鮮豔,因此不容易被鳥察覺,可以增加在野外觀察時得隱密性。此外這些迷彩裝多半都是棉製品,穿著起來輕鬆和舒適,同時也耐磨、耐髒,確實是從事賞鳥活動時的絕佳選擇。
外套與背心應選擇口袋大的,這樣取放才會方便,口袋的蓋子最好是用魔鬼氈,而不是用扣子或拉鍊的,否則在取放之間總是會有一些小小的不便。
準備一頂賞鳥戴的帽子,在野外活動時,帽子可以遮風避雨,還可以防止太陽曝晒,進入林子裡頭,還可以保護頭臉,免受垂下來的枝條擦傷。
拍鳥都是在山裡的林道或小徑,所以需準備一雙「輕便級」的登山鞋。因為山路崎嶇不平、高高低低的,穿著登山鞋可以給您的腳部與膝蓋良好的保護。
選買雙肩背負的背包,賞鳥時才得以空出雙手做事。其他尚需準備望遠鏡、圖鑑和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來判別方向,茶水和椅子仍是必備的用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