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氣候多雨潮濕,雨後很適合菇類生長,因此大雨過後常在野外林間、田埂邊和草原上發現不知名的野菇冒出,但並非所有蕈類都可供食用,許多野菇外觀極為相似,不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和比對植物圖鑑,很難分辨出它的品種及是否具毒性,所以切忌輕易品嚐來歷不明的菇類。
上圖(↑)叫做綠褶菇,又稱綠孢環柄菇,是蘑菇科青褶傘屬的一種真菌。成長時蕈傘先是白色再漸變成淺土色,直徑約十多公分,菌柄可高達十五公分,菌褶幼時白色成熟後漸成灰綠色,即名字綠褶菇的由來,孢子印為暗綠色。夏天至秋天常在草地上成群出現,由於菌絲體在地表以輻射狀蔓延生長,菇體冒出地面時成環狀排列,歐美傳說這是仙女們晚上跳舞所留下的痕跡,因此稱作仙女環。綠褶菇形成的仙女環會逐年擴大。(綠褶菇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所以稱為「綠褶菇」
食用「綠褶菇」會中毒;誤食後1至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處處讓人臉紅心跳的季節交配中的〝蟑螂〞(↓)
雖然蟑螂很討厭,但我沒有破壞牠們的好事;因為一次踩死兩隻蟑螂罪刑很重大
雄性蟑螂的信息素誘使雌性蟑螂到達交配前的位置,然後以化學訊息物質控制雌性蟑螂的活動,使她不動地趴在那裡。不過,在交配過程中,雌性蟑螂卻扮演主動的角色,在信息素的刺激下,她開始磨擦甚至吃掉雄性蟑螂的背腺。反過來還會刺激雄性蟑螂向後推,緊緊抓住雌性蟑螂的生殖器,把她搖來搖去,直到雙方都處在正確的交配位置,尾對尾相接,雄性蟑螂的把握器緊緊抓住雌性蟑螂,它們就這樣保持著這種姿是很長的時間,有時甚至是好幾天。
雄性蟑螂不但有展翅與振翅行為,同時常常會向雌性展示其生殖器。生殖器在尾部,雄性蟑螂尾部有有四根尾鬚(中間2跟稱為把握器),母的只有兩根尾鬚。
交配中的〝蝸牛〞(↓)
看過蝸牛交配嗎?第一次看到蝸牛的交配方式和生殖孔!
蝸牛是雌雄同體動物,成熟時可以同時產生精子和卵子,但它們自身的精子和卵子不能結合,必須和不同個體相互交換精子,才能繁殖後代。蝸牛交配時,兩隻蝸牛會在頭部側邊的生殖器官互相貼近,然後把交配器伸入對方位於大觸角後方的生殖孔交換精子,再產卵於土中、落葉下或朽木下。蝸牛的交配活動一般在黃昏或是黎明時進行,交配時間一般是2-4小時。
這段時間內,不要打擾驚動它們,更不能拆散它們,以免其受傷。也不要往它們身上淋水,以免形成刺激使其受精終止,交配失敗。參考〝小胡桃姐姐〞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