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塗魚又名為石跳仔、泥猴、花跳、狗甘仔,身長約10公分
臺灣各河口區淺灘及紅樹林區,都可看到牠們的蹤跡
但已很久沒去注意牠,目前正值繁殖期,雄彈塗魚豎起背鰭,才又引起我的興趣
說〝彈塗魚〞我沒印象,但看到別名〝狗甘仔〞才讓我想起來…
這〝狗甘仔〞會不會是我們鄉下人,以前常去溪邊抓來吃的〝狗甘仔魚〞?
起初,我以為彈塗魚別名〝狗甘仔〞就是以前我們常吃的〝狗甘仔魚〞
經過〝ALICE〞和〝出外人〞的提醒,再三查詢後,果然兩者不相同,此魚彼魚也!
上圖(↑)兩張〝狗甘仔〞的照片,取自隨意窩〝老灰仔的地盤〞和谷歌
龜殼公園生態豐富,小螃蟹和彈塗魚非常多,大家看過螃蟹進食嗎?
螃蟹進食的姿勢非常優雅,牠會先用左手撥水到右邊,然後再用右手杓水送到嘴巴裡
彈塗魚以螃蟹和昆蟲為主食;上左圖(↗)就是彈塗魚追逐小螃蟹的畫面
繁殖季節的雄彈塗魚看到雌彈塗魚會豎起背鰭,藉以吸引雌彈塗魚的注意
如果成功後就會相約鑽入地洞中;上圖後面那隻就是雄彈塗魚豎起背鰭的模樣(↑)
彈塗魚有多大?牠旁邊剛好有隻螃蟹可做對比,兩者差不多(↑)
大安龜殼生態公園沼澤很小,彈塗魚幾乎就近在咫尺
因此拍攝彈塗魚除了需攜帶三腳架,另還要準備一張小矮凳以及遮陽設備
彈塗魚初看到人會躲藏,但牠認為沒有侵犯性後,就會再冒出來
招潮蟹;感謝格友出外人告知上圖(↑)這隻擁有大鉗的蟹叫〝招潮蟹〞
招潮蟹:招潮蟹屬(學名 Uca),又名招潮屬、提琴手蟹,屬中包含95個種。其最大的特徵是雄蟹擁有一大一小相差懸殊的一對螯。招潮蟹會做出舞動大螯的動作,像是在呼喚潮水似的,所以得名;這動作也像在拉小提琴,所以又叫作「提琴手蟹」。
招潮蟹外觀:招潮蟹有一對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雄蟹擁有一隻大螯和一支小螯,大螯其中一隻跟蟹身其餘部份差不多大,而且顏色鮮艷,有特別的圖出;重達該蟹總體重的一半,長度可為該蟹甲殼直徑的三倍以上。雌蟹除了兩隻螯都是很小的之外,基本上和雄蟹一樣。(維基百科)
彈塗魚是彈塗魚族(學名 Periophthalmini)魚類的通稱,屬蝦虎魚科背眼蝦虎魚亞科,大多是兩棲魚類。常見彈塗魚包括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又名泥猴、石貼仔,跳跳魚,身長可達10厘米;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 Boleophthalmus boddarti),又稱為大彈塗魚,成長後身長約20厘米;牠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只能停留地面很短時間。
它們全身似泥澤色調的灰褐色,並布滿深色的斑紋,特大的胸鰭肉質化,適於泥澤的爬行,身體修長,尾部扁平。常見於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的紅樹林濕地地區。
習性:彈塗魚能用濕潤的皮膚和鰓室中的水分呼吸,能夠適應半水半陸的潮間帶環境,棲息於河口水域、沼澤及泥灘,在泥下建造由兩條垂直地道構成的洞內居住。在繁殖季節時,雄性的彈塗魚會豎起背鰭,吸引雌魚,成功後會鑽入地道。
例如,廣東彈塗魚以螃蟹、昆蟲為主食,多留守於近岸紅樹林內,其體型較小,滿布深色斑紋,會依附在石頭或紅樹樹幹等垂直面上;回到水中,彈塗魚亦可像魚類遊動自如。一般漲滿潮至剛退潮之間是觀察良時。
大彈塗魚以泥灘上的藻類和碎屑為主食,體型較大,身上有螢光藍點,大彈塗的胸鰭在中間接合及前彎,有如枴杖,有助彈跳或爬行;當潮退後,大彈塗魚會其從洞內爬出。
本文彈塗魚拍攝於台中大安龜殼生態公園的沼澤(↖)
龜殼生態公園位於台中市大安區溫寮四號海堤,和興建中的媽祖文化園區相對
如果找不到上述的地址,可輸入生態公園旁邊的海口味餐廳
海口味餐廳地址:台中市大安區中山北路1巷12號(中間隔條溪流)
2017年5月10日高美濕地的夕陽(↓)
台中清水高美溼地的月圓漲潮夕陽,一直是我想拍的標的物
自去年農曆11月過後的月圓都是陰天,好不容易捱到昨天(農曆4/15日)的月圓日
天公很作美,果然讓我看到高美濕地〝海和天〞連成一片的火紅景觀
5/10前往高美濕地的人潮非常多;但夕陽再美,我認為情侶眼中的西施最美
我為什麼挑月圓日拍夕陽?當然是想看落日餘暉映在海面的火紅景觀
但是海水似乎有逐漸往西移動,有否漲潮已經無關聯了
想去高美濕地賞夕陽,只要挑選個晴天,都可看到海天一色的景象,不需待漲潮日
高美濕地的每天落日時間都在網站公布,5月10日的落日是18點31分
上圖(↑)是18時17分的高美濕地夕陽,天空雲彩不是很多,不過仍然非常美
上圖是夕陽西沉後的餘暉映照在海面上,天空呈現一片金黃,時間是18時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