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涉禽 水鳥 (6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母棉鴨

清水大甲溪南邊高北里護岸路某處池塘,不知哪時飛來一隻母棉鴨?

據在現場拍攝的鳥專家說『棉鴨』是一種很少看到的嬌客

但對我這個外行人來說,棉鴨的模樣和『家禽鴨』與『母綠頭鴨』幾乎沒啥兩樣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

 

小燕鷗

小燕鷗別名:白額燕鷗、海鳦仔
英名:Little Tern;Sternula albifrons (Pallas, 1764)

形態特徵:
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體長22–28公分,翼展47–55公分,重量約47–63克。雌雄同型。眼黑褐色。嘴喙黃色,先端黑色。腳黃色。繁殖羽額白色,頭頂至後頸及過眼線為黑色。頭至頸部、胸以下為白色。背部、腰及尾上為淺灰色。初級飛羽外側為灰黑色。尾羽白色有分叉。非繁殖羽時,嘴喙、腳均為黑褐色。頭頂黑色變淡,頭頂及眼先轉為白色。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7) 人氣()

黑冠麻鷺

 黑冠麻鷺小檔案(取自維基/自由的百科全書):學名 Gorsachius melanolophus,中等大小,分布在亞洲南部、東部和東南亞,在印度、中國大陸、日本、台灣和菲律賓等一帶繁殖。

 黑冠麻鷺站立時大約47公分高。棲習於森林裏並常夜間活動,遇警時會伸長脖子擬態,在繁殖期入夜後會站在樹枝上向四方大聲鳴叫。成鳥有黑冠、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背部為黑暗的紅棕色,腹部有細條紋,翼黑。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並且下部有斑紋。

 因普遍出現在廣闊的地區,黑冠麻鷺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可最低關注的物種。(↑)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1) 人氣()

褐喉沙燕

最近在台中外埔望憂谷灌溉渠堤岸發現一群似燕非燕,又極像麻雀的不名鳥,

這是什麼鳥呢?經詢問鳥友會成員後,他們給的答案是『褐喉沙燕』。

至於我拍的鳥是不是『褐喉沙燕』則尚待驗證;若不是褐喉沙燕,煩請告知以便改正!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3) 人氣()

紅冠水雞育雛

好溫馨的一幅闔家樂圖片(↑),紅冠水雞把拔和馬麻帶小雞出來覓食。

按鳥世界公、母鳥分辨方法,通常是公鳥羽毛豔麗,母鳥負撫育責任,所以羽毛顏色較淡,

但若是公鳥和母鳥的外觀看起來都一樣,撫育下一代則由雙方共同輪流照顧;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1) 人氣()

黃尾鴝

 黃尾鴝(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為鶲科紅尾鴝屬下的一個種。俗名灰頂茶鴝、紅尾溜,大陸稱北紅尾鴝。全長14至15公分,是中等體型而色彩艷麗的紅尾鴝屬鳥類。常見。雄鳥下體栗色,雌鳥下體褐色。區別於其他紅尾鴝,黃尾鴝雌雄均具有顯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包含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北部、朝鮮半島、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的東北、華北、華中至華南一帶,以及中南半島北部。(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黃尾鴝 黃尾鴝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8) 人氣()

鵲鴝

 鵲鴝又名豬屎渣、吱渣、信鳥或四喜,屬鶲科鵲鴝屬。分布於中國南部及南亞、東南亞國家。在印度它是一種觀賞鳥,更是孟加拉國的國鳥。鵲鴝雄鳥體長19公分,上半部為黑色,在翼處有白斑,下體前黑後白,時常豎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則常以彈跳方式前進。

 鵲鴝與喜鵲相似,但體形較為細小。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牆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鵲鴝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2) 人氣()

美洲木鴨

 美洲木鴨(林鴛鴦)又名樹鴛鴦、美洲鴛鴦。是鴛鴦屬的一種鳥類,棲息在北美地區,體長47至54公分,翼展66至73公分,以羽毛色彩艷麗而聞名。

 美洲木鴨特徵:雌鳥類似鴛鴦,但眼周的白斑較長,嘴比較細,上嘴基部朝著眼眉處突出。幼鳥類似雌鳥,但在腹部有褐色的斑駁及條紋。分布於北美洲中南部以及古巴。食性通常吃種子或水生植物,但也會吃橡實或小昆蟲。(美洲木鴨(林鴛鴦)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美洲木鴨 美洲木鴨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2) 人氣()

高美濕地的鴻雁

 鴻雁被認為是中國家鵝的祖先,亦名原鵝、大雁、洪雁、冠雁、天鵝式大雁、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是雁屬的一種候鳥。鴻雁主要食用各種植物,包括各種水生陸生植物,偶爾也食用少量軟體動物。2008年IUCN列為瀕危等級,原因是越冬和繁殖環境的喪失和過度狩獵所致。

 身體特徵:體形較大的雁,體長80–90公分左右,體重2.8–5千公克。頸長。黑且長的嘴與前額成一直線,環繞嘴基的額部有一條很狹窄的棕白色條紋,嘴裂基部有兩條棕褐色的鶚紋。上體灰褐但羽緣皮黃。頭頂及頸部背側正中棕褐,前頸白色,與後頸有一道明顯界線,這種前白後棕的鮮明對比是鴻雁區別於雁屬其他種類的顯著特徵。(上圖和下圖用白色圓圈起來的即為鴻雁)

高美濕地的鴻雁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4) 人氣()

翠鳥交配

 翠鳥體長約15厘米,上體金屬淺藍綠色,頸側具白色點斑;下體橙棕色,頦白,腳紅色。雄鳥上下嘴喙皆黑色,雌鳥下顎為橘黃色。上圖(↑)交尾的翠鳥即可分辨出上面是雄鳥,下面是雌鳥。

 翠鳥繁殖期為三月至七月,目前正值翠鳥繁殖季節,如果幸運的話,或許就會看到翠鳥公然在岸邊進行交尾動作。昨天(5/14)我就很幸運的巧遇到一對雌雄翠鳥交尾。我們都以為鳥類繁殖期間都是公鳥會對著雌鳥大跳求偶舞,但這次要顛覆大家的傳統思想,跳求偶舞的居然是雌翠鳥。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2) 人氣()

紅冠水雞

第一次看到紅冠水雞的雛鳥(↑),發現牠於外埔忘憂谷某畦農田,

紅冠水雞雛鳥的模樣看起來就像阿婆頭上綁著一條黑頭巾,一點兒也沒有感到可愛;

不遠處又看到一隻紅冠水雞,應該就是雛鳥的媽媽,原來牠跑出去溜達了!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8) 人氣()

紅冠水雞_20200315

紅冠水雞型態特徵:
1.頭、頸及上背灰黑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及兩翼覆羽暗橄欖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及覆緣白色;虹膜紅色;喙黃綠色,喙基和額甲鮮紅色。

2.腹面灰黑色,向後逐漸變淺,羽端微綴白色;下腹羽端白色較大,形成黑白相雜塊斑;兩具寬的白色條紋;尾下覆羽中央黑色,兩側白色;尾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白色。

3.脛的裸出部前方和兩側橙紅色,後面暗紅褐色,跗蹠前面黃綠色,後面及趾石板綠色,爪黃褐色。雌鳥體型較雄鳥略小。幼鳥虹膜褐色,頭側和頸側棕白色,有的標本密佈棕褐色斑紋,頦、喉及前頸、後胸和腹近白色。(紅冠水雞資料取自台灣生命大百科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9) 人氣()

小鷿鷈_20200315

 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又名小鷿鷈,大約25到30公分長,重量120到300克,是鸊鷉目(Podicipedformes)鸊鷉科(podicipedidae)最小的鳥。

 生態環境: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除了繁殖期間外,夜晚通常會停棲於隱密的水塘或是湖泊邊的草叢中。營巢於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多在山地小型水面。如果住地冬季結冰,會搬到較暖和的海邊或者較大不結冰的湖。

 分布地域:主要分布於水塘、湖泊、沼澤。除了極地環境及太平洋少數島嶼外,中國大部、亞洲中部和南部、歐洲中部和南部、非洲南部、臺灣、香港屯門、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都可以發現小鸊鷉的蹤跡。小鸊鷉是中國最常見的水鳥之一,在中國東部大部分開闊水面都能見到小鸊鷉。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0) 人氣()

  • Mar 14 Sat 2020 15:00
  • 翠鳥

翠鳥_20200228

 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是最典型常見的一種翠鳥。生活於海濱一帶及水道沿岸。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至紐幾內亞。其中台灣可見其蹤跡,在中國大陸則分布在海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地區。

 特徵與習性:體長約15cm,上體金屬淺藍綠色,頸側具白色點斑;下體橙棕色,頦白。幼鳥顏色較黯淡,具深色胸帶。虹膜褐色;嘴為黑色(雄鳥),下顎為橘黃色(雌鳥);腳為紅色。鳴聲音調高,是連續的『吱吱』聲。食物為小魚。於溪流岸邊掘了洞為巢,繁殖期為3–7月。(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2) 人氣()

海鷗_2020022901

 海鷗是最常見的海鳥,在海邊、海港和漁場,成群的海鷗歡騰雀躍,牠們悠然的漂浮水面,有的低空飛翔,偶會見到幾隻海鷗如離弦之箭,在空中直矢海面,瞬即又騰空而起的奮力爭奪著魚。

 一般來說,哪裡有海鷗哪裡就有魚,船在哪裡撒網捕魚,那裡就會有海鷗光顧。因此,若發現有大群海鷗在翱翔,那裡的水域必然充滿著生命。海鷗除以魚蝦、蟹、貝為食外,還愛揀食船上人們拋棄的殘羹剩飯,故海鷗又有海港清潔工的綽號。港口、碼頭、海灣、輪船周圍幾乎可看到牠們的行蹤。

海鷗_2020022902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1) 人氣()

小白額雁

 小白額雁體長53–66厘米,翼展120–135厘米,體重1400–2300克。腿桔黃色,環嘴基有白斑,腹部具近黑色斑塊。極似白額雁,冬季常與其混群。不同處在於體型較小,嘴、頸較短,嘴周圍白色斑塊延伸至額部,眼圈黃色,腹部暗色塊較。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於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於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

 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和苔原與灌木複蓋的亞北極地區以及亞平原泰加林地區。常結群活動,可見於湖泊、沼澤、魚塘、蝦池以及河流平緩水面開闊處,棲息於近水的草地農田等處。分佈於整個歐洲和亞洲的北部地區。越冬在歐洲東南部、埃及、土耳其、印度、朝鮮、日本和中國。(資料取自百度百科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3) 人氣()

比翼雙飛的大白鷺

 大白鷺:學名Ardea alba,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鷺科。(取自台灣國家公園

 型態特徵:全身雪白,腳及腳指為黑色。冬羽–嘴至眼先為黃色。夏羽–嘴黑色、眼先為藍綠色。常與小白鷺、中白鷺等混棲。冬候鳥。嘴長頸長腳長的涉禽,飛行時頸部縮成S型(台灣只有此科和鵜鶘科有這特徵)。出現於沼澤。主要食物為魚類、昆蟲、兩生類。海拔分布於0至50公尺。

比翼雙飛的大白鷺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7) 人氣()

泰國八哥

 八哥俗稱「加令」。全身被覆黑色有光澤之羽毛,上嘴基部有豎起黑色羽毛,翼羽有白斑,在飛行時甚為醒目。尾下覆羽羽緣白色,看似黑白橫紋相間。此為野外辨識的重點之一。常發出粗啞似「啊-啊-啊」之聲,通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平地或空曠樹林、農耕地或住家附近,常停於電線上、牛背上,亦常於圾垃堆中覓食。因其善於模仿人類的語言,所以常被人捉來飼養。

 泰國八哥則是外來生物入侵的籠中逸鳥,已成為台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重威脅。台灣島上的生物因長期隔離而缺乏侵略性,遇到外來入侵者易遭其淘汰,加上台灣的生態系脆弱,給外來生物較多可趁之機,加上許多人的不當引進造成衝擊為嚴重。例如被引入台灣的泰國八哥原為觀賞物種,但因少數人任意放生,現已成為台灣野鳥族群之中的留鳥之一,對本土的生態造成集嚴重的破壞。

泰國八哥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9) 人氣()

黃尾鴝

 黃尾鴝(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為鶲科紅尾鴝屬下的一個種。俗名灰頂茶鴝、紅尾溜,大陸稱北紅尾鴝。全長14至15公分,是中等體型而色彩艷麗的紅尾鴝屬鳥類。常見。雄鳥下體栗色,雌鳥下體褐色。區別於其他紅尾鴝,黃尾鴝雌雄均具有顯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包含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北部、朝鮮半島、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的東北、華北、華中至華南一帶,以及中南半島北部。(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黃尾鴝 黃尾鴝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1) 人氣()

紅喉野鴝

 紅喉野鴝:鶲科,歌鴝屬。別名野鴝、紅點頦、紅脖仔(台語),身長15公分。冬季常可聽到帶蒼涼高亢的「噓—矣」的哨音;繁殖鳴唱為旋律富變化而動聽的哨音。 

 不普遍的冬候鳥,每年11-4月出現在平地及丘陵開闊地,喜歡濃密的草叢或灌叢邊緣的環境。不群聚也不與其他鳥混群。性隱密,在植被下層活動,常在地面以跳躍方式前進,不時將尾羽翹起。

 主要啄取地面的昆蟲為食。在越冬區會停留在固定的領域,開春後,雄鳥偏愛在灌叢或蔓藤的較高處鳴唱,此時比較容易觀察到。雌雄鳥異色,雌鳥喉部不紅。(資料取自鳥系列自然圖鑑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