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英文名Tawny-flanked Prinia.。學名Prinia subflava。鶯亞科,體型大約15公分長。閩語稱作芒頭丟仔、客家語叫做禾筆仔、俗名又叫做台灣鷦鶯。

 尾羽很長幾乎佔全長的一半,全身大致為綠褐色,胸部為灰白色,腹部、臉頰及眉斑為黃色,頭頂為褐色。常在芒草、灌叢、稻田中活動,發出單調「滴、滴、滴‧‧‧」的聲音。

 牠們是耕地田野間一種容易看到而且擅鳴叫的鳥類。褐頭鷦鶯對築巢的環境選擇並不苛求,任何草叢堆都可能成為牠們的築巢地點,也因此堤防下的芒草叢裡,便能輕易看到牠們在繁殖孵育,以昆蟲為主食。它的巢像一個裝了東西的布袋,所以也有人也叫它「布袋鳥」。(資料取自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以昆蟲為食,我本來以為牠們是在吸食梅花的花蜜,

在一塊兒拍攝的人說是前幾天都會公園下了一場雨,昆蟲密布在梅花樹,才引起牠們來覓食。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不易拍攝,可能牠專注於捕食,所以忽略有數台相機對著牠拍攝。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拍攝於台中都會公園北側停出場的梅花樹;拍攝日期2021年元月23日。

 

 

 

 

〝台中都會公園的章魚風箏〞

 

章魚風箏 章魚風箏

這位年輕把拔在都會公園試飛大章魚風箏,始終無法升上天空;

我在台中都會公園繞了一大圈回來(約一小時),才終於看到大章魚風箏飛上天空。

 

〝台中都會公園日晷地方則禁放風箏〞

 

章魚風箏

 臺中都會公園地標「種子日晷」是由楊柏林先生設計,以青銅為素材;取種子發芽為意涵創作的立體雕塑品,「種子日晷」是一座兼具藝術價值與天文觀察的大型雕塑品。

 廣場上地表以方型花崗石材排列而成,粗曠原始的味道營造晷面功能,配合地球自轉與公轉,太陽從不同的日照角度(光源)照射上方晷針,而產生影子長度與方位的變化,傳達一年四季與每日晨昏的時間觀,這就是種子日晷實用功能。

 廣場共有13道節氣晷線,夏至與冬至各一道;其他二個節氣共用一道,節氣晷線延伸至週邊石墩,清楚記載著24節氣月份與名稱。在節氣晷線上,還有代表著時間的綠色數字,是每日晷影移動所對照的時間參考,受限於廣場造型設計,在此提供觀察的時間約從上午9時至下午2時左右。種子日晷在陽光下才能發揮報時功能。(資料取自台中都會公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梅花 褐頭鷦鶯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