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尾椋鳥

 灰頭椋鳥:學名Sturnia malabarica,英名Chestnut-tailed Starling。全長約17–22cm,頭、胸及腹部灰白色,背及翅膀灰色,尾羽尖端為栗色,喙前端黃色、基部藍色。

 原產地:中國南部、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及印度東部。出現環境在海拔800m以下有樹木分布的開闊地、人工林或城鎮。

 生態特性:食性為雜食性,以花粉、花芽及出現於其上的昆蟲為主,喜歡在樹的上層覓食,僅偶爾到灌叢或地面覓食。八哥科中和樹關係最密切的種類之一,其出現和樹的開花週期有關,成對或是成群活動。繁殖期(2–7月)利用現成的樹洞築巢育幼,每窩3–5顆蛋。

 1998年首次在臺灣野外有紀錄,目前分布仍侷限,最多的出現紀錄在屏東地區,單筆紀錄最多數量為24隻。中華鳥會於2009年進行鄰近區域繁殖季調查,其結果推測灰頭椋鳥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的活動領域可能不同。目前對於其入侵後造成的危害不明。(資料取自台灣外來鳥種監測網

木棉花 灰頭椋鳥

花若盛開,鳥自然來;木棉花吸引許多鳥類和灰頭椋鳥前來吸吮花蜜。

栗尾椋鳥 栗尾椋鳥

 灰頭椋鳥性喜成群,但繁殖期間則會成對活動,其他時候多是成群活動。常在草甸、河谷、農田等潮濕地上覓食,休息時多棲於電線上、電柱上和樹木枯枝上。

 平原地區常結群活動,在山區多活動於開闊地段,接近農田、水田的林緣。灰頭椋鳥飛行迅速,整群飛行。鳴聲低微而單調。當一隻受驚起飛,其他則紛紛響應,整群而起。 

栗尾椋鳥

灰頭椋鳥的嘴喙色彩獨特,藍色而有黃色的嘴尖。(↑)

 

〝灰頭椋鳥的體長比麻雀大一些些〞

 

麻雀與栗尾椋鳥

麻雀是常見的鳥類,體長約14cm,灰頭椋鳥體長17-22cm,

由於灰頭椋鳥長棲息於樹梢吸吮花蜜,所以遠看會以為牠很小隻,其實牠比麻雀大。

灰頭椋鳥拍攝於台中外埔忘憂谷國三橋下木棉花道。(2020年2月1日)

 

 

 

〝白尾八哥〞

 

泰國八哥

上圖(↑)是白尾八哥:台灣最常見的有白尾八哥、家八哥和原生八哥,

您能分辨出這三種八哥的模樣嗎?如果在郊外抓到台灣原生種八哥回家飼養是會觸法的;

區別方法是家八哥和白尾八哥的嘴喙是黃色,而原生八哥的嘴喙是象牙白色。

三種八哥(網路)

白尾八哥(左);家八哥(中);八哥(右)。圖片取自網路

 分類學屬於椋鳥科的「八哥」,因為會學人語而受喜愛,不少人養牠自愉;台灣原生種八哥因早期被大量捕捉而瀕絕,已列為國家二級保育。內政部警政署保七總隊第六大隊,日前在埔里地區連續查獲66歲謝姓阿公、70歲姜姓阿嬤豢養台灣原生八哥,分遭函送檢方偵辦。

 保七第六大隊長黃建智表示,日前接獲情資,得知南投縣埔里地區有人非法捕捉或飼養台灣原生種八哥;員警循線查緝,分別破獲上述不同案件的兩名涉案老人,他們雖稱只是為了自愉,並無意圖販賣牟利,但因已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警方只能依法處理。

 據了解,政府雖然不斷透過摺頁、海報等宣導品,教育民眾保育觀念,以及保育類動物的辨識方法,但因台灣原生八哥與外來種八哥同樣都會模仿人語,且羽毛也都是黑色,許多人根本分不清楚,也有些人不了解保育,抱持著幾十年前的老觀念隨便抓來養,結果就觸法。(資料取自中時電子報

 

 

 

 

〝綠繡眼〞

 

綠繡眼

 綠繡眼別名青笛仔、暗綠繡眼鳥、台灣綠繡眼。雀形目,繡眼科。體長約11cm,背部黃綠色,腹部白色。喉至上胸、尾下覆羽黃色。具白色眼圈,眼先有一黑帶。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綠繡眼

 此亞種分佈於中國華中、華南、越南北部及台灣,全台低至中海拔區域普遍可見。非常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因此人類聚落附近常見、成群生活,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花蜜、花粉、果實等。

 

 

 

 

〝白頭翁〞

 

白頭翁

 白頭翁俗稱白頭殼仔,因為牠頭頂上有塊大白斑而得名。白頭翁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塊白斑,眼後也有一塊白斑,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翼面呈黃綠色。(資料取自白頭翁

 白頭翁牠不僅在林木裡,在是城市中也常看得到,所以和麻雀、綠繡眼並稱「城市三俠」。

白頭翁

 牠以昆蟲、果實為主食。牠的叫聲相當嘹亮,「秋咕利、秋咕利」的叫個不停,尤其在三、四月繁殖期,音色變化最多,相當悅耳。

 白頭翁有一種長得和牠很像的親戚,叫「烏頭翁」,牠只有頭頂是黑色的,其餘特徵都和白頭翁很類似,是台灣的特有種,只分佈在台東、花蓮和恆養半島。

木棉花

位於台中外埔忘憂谷國道三號橋下的木棉花道,目前已零星開花。(2020年2月1日)

 

arrow
arrow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