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鵐

每年的8、9月開始,黑臉鵐的先頭部隊就零零星星來到台灣。10月份時,全台約有5、6個縣市會有看到黑臉鵐的記錄,但每筆數量均在10隻以下。11月以後,約有半年時間,幾乎全台可見黑臉鵐。

台灣最普遍的鵐統計了1995-2005的資料,黑臉鵐有1387筆,高居第一位。是第二名小鵐的9倍,第三名野鵐的10.4倍。 因此,黑臉鵐是台灣地區滯留期最長也是最普遍的鵐科冬候鳥。

台灣出現的黑臉鵐,總共有三個亞種,介紹如下:
(一)西伯利亞及北中國亞種:學名Emberiza.s.spodocephala,台灣野鳥圖鑑稱之為灰頭黑臉鵐。
(二)日本亞種:學名E.s.personata,台鑑稱之為黑臉鵐。
(三)中國中部及西南亞種:學名E.s.sordida。

而上述的三個亞種,在台灣全部都出現,且數量不少是研究黑臉鵐的重鎮。台灣觀察到的黑臉鵐,以西伯利亞,中國東北的亞種最多。依上述三種亞種飛行距離來看,西伯利亞及中國亞種的黑頭鵐,千里迢迢飛到台灣,可說是最善飛的亞種黑頭鵐了。(黑頭鵐資料取自自然攝影中心

黑臉鵐 黑臉鵐

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科名鵐科Emberizidae,原生種。

形態特徵:雄鳥頭至胸呈暗灰綠色,背為灰褐色,並有黑色縱斑,腹以下淡黃色,腹側為茶褐色,有黑色縱斑。雌鳥的外形類似雄鳥,但頭上至後頸及耳羽略帶褐色,有不明顯之白色眉斑,頰線為白色,腹面為黃白色,喉至胸有灰褐色的縱斑,胸側及腹側呈黃褐色。

生物習性:黑臉鵐屬冬候鳥;雜食性,以草籽、種子為主食,也會啄食昆蟲。

棲地分佈:黑臉鵐是群棲性鳥類,聚集於開闊的耕地、草叢、綠籬、樹林邊緣活動,常在地上啄食。

保育現況:東華大學於98年12月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蓮花池進行鳥類繫放作業時,意外抓到一隻有莫斯科腳環的黑臉鵐,查證後發現牠是98年10月10日,遠從俄羅斯的青城耶夫斯克或共青城阿穆爾被繫放的,這隻黑頭鵐共飛了2個月3千公里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過境嬌客。(資料取自台灣國家公園)

黑臉鵐

目前正是黑頭鵐出現的季節,牠的身長16–17公分之間,

多留意農田、草叢、綠籬、樹林邊緣,就會發現這隻長相似麻雀,頭部黑色的黑頭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黑臉鵐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