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蟋蟀

 樹皮蟋蟀:蟋蟀科,體長25–30mm,頭部黑褐色呈球狀,無斑,前胸背板略呈方形,黑色,翅膀及腹部深褐色或褐色,上翅短小,下翅末端圓弧狀,後腳腿節黃褐色,末端具深色斑紋,脛節黑褐色。

 本種台灣可能只有一種,中國大陸有四種,屬名優蘭蟋,叫庫倉優蘭蟋,台灣的樹皮蟋蟀很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白天躲藏於樹皮縫隙中,雌蟲產卵於樹皮縫裡,夜間出沒,雄蟲於樹叢間鳴叫,聲音與地棲性有別,秋季是活躍的季節,曾於惠蓀林場看到上百隻的樹皮蟋蟀,夜晚爬到欄杆和岩石上十分壯觀。(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樹皮蟋蟀

多數人都有〝灌肚猴〞的經驗,但那是灌生活在土]地上的蟋蟀;

而樹皮蟋蟀則是棲息在樹上,牠白天喜歡躲在枯木或樹皮較粗淺的地方,不容易被發覺,

樹皮蟋蟀遇到騷擾會躲藏到隙縫中,一般夜晚出沒,屬於夜行性的昆蟲。

樹皮蟋蟀

雌樹皮蟋蟀的翅很短(若蟲未長翅),翅面有縱向的條紋,具細長的產卵管。

樹皮蟋蟀雌蟲的觸角絲狀細長,觸角可用來探側前方的狀況。(樹皮蟋蟀拍攝於三義鯉魚潭)
 

 

 

 

 

〝黃斑黑蟋蟀(黑龍仔)〞

 

黃斑黑蟋蟀

 黃斑黑蟋蟀(俗稱黑龍仔):蟋蟀屬於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屬,體長25–28mm,頭部及前胸背板黑色具光澤,上翅前端有兩個明顯的黃斑,雄蟲翅膀具明顯的渦紋,雌蟲則無但具產卵管,雄蟲會以上翅摩擦發音求偶、警示、宣誓領域等行為。

 本屬一種,本種分布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棲息草叢或落葉、石瓦縫隙裡,成蟲春至秋季出現,夜晚出沒,有些個體會在路燈下活動。(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黃斑黑蟋蟀

黃斑黑蟋蟀雄蟲頭部寬圓,後方有不明顯的縱紋,(↑)

前胸背板方型,左右具褐色斑,腹背黑褐色,前翅基部有2枚橫向的黃斑。

 

有關〝台灣黃斑黑蟋蟀PK中國蛐蛐〞的新聞報導

 

 聯合晚報記者鍾麗華2008/3/4台北報導:蟋蟀PK戰,台灣黑龍仔大敗中國蛐蛐。當台灣「黑龍仔」遇到中國「蛐蛐」,究竟鹿死誰手?台南的蟋蟀師傅謝爵安去年帶著二十隻蟋蟀到中國上海參加鬥蟋蟀比賽,結果中國蛐蛐未戰先降,台灣黑龍仔輕鬆獲勝。

 全世界的蟋蟀有二千種以上,台灣就有一百多種,有四十多年鬥蟋蟀經驗的謝爵安,則是台灣知名的「蟋蟀教父」。謝爵安去年開始,帶著他的蟋蟀大軍遠征中國。育種時便挑選頭大、牙厚、身體比較厚的蟋蟀。他說,長得「虎頭老鼠尾」的,才有冠軍相。事實上,謝爵安在住家旁蓋了一座養殖場,繁殖蟋蟀有二十二年經驗,飼養超過十萬隻的黃斑黑蟋蟀。謝爵安表示,台灣鬥蟋蟀的品種,是以常見的黃斑黑蟋蟀為主,也就是俗稱的「黑龍仔」,與中國蛐蛐的「迷卡鬥蟋」並不相同。

 謝爵安指出,黑龍仔本來就比蛐蛐還大二倍,經過他的改良,黑龍仔的重量從兩分變成四分,而長度也比一般的二十三到二十七公釐多了四倍;這次到中國比賽,為免給人以大欺小的印象,他還特地選了體型較小的蟋蟀。黑龍仔天性好鬥、地域性強,賽前不必特別訓練,但要保持最佳狀態。

 黑龍仔體長2.7-4公分,耐戰且攻擊性強;中國蛐蛐長僅2公分,但蛐蛐的大顎長而有力,可剪斷對手的頭,這場兩岸“蟀”哥之戰,最後由台灣黑龍仔大獲全勝。比賽開始,台灣黑龍仔立刻恢復精神,振翅發出挑釁的響聲,一再進攻,中國蛐蛐嚇得一動也不動,最後逃離戰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樹皮蟋蟀 黃斑黑蟋蟀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