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仙蜻蜓

看過整隻都是深藍色的蜻蜓嗎?用肉眼看是黑色的蜻蜓,放大後才知道牠是藍紫色的蜻蜓。
牠比我們常看到的侏儒蜻蜓小些,體長的大小和紫紅蜻蜓、猩紅蜻蜓差不多。

本文所的蜻蜓照片皆拍攝於台中后里舊泰安火車站的生態池,且數量非常之多,
能在同一個生態園池拍攝到這麼多品種的蜻蜓,足可證明這座生態園區的復育工作做得非常成功。

樂仙蜻蜓 樂仙蜻蜓

 樂仙蜻蜓:蜻蜓科,體長35–41mm,雄蟲複眼黑褐色,腹部藍灰或藍紫色具白粉,腹部黑色,腹側第4–7節間具黃色斑,有些個體較少或消失,翅膀透明,後翅基部具少許的黃褐色斑,翅痣黑褐色。

 雌蟲胸部黃褐色,合胸側視具3條黑色的斜斑,腹部黃色,背上具黑色的中線,側視有2條一粗一細縱向黑線。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池塘、溪流、沼澤等靜水或流水附近,習慣於光亮的地面停棲,休息時會飛到空曠獨立的樹枝上,雌蟲以點水方式產卵,為常見的種類。

 

金黃蜻蜓(↓)

 

金黃蜻蜓

 金黃蜻蜓:蜻蜓科,體長44–50mm,雄蟲複眼藍綠色,胸部藍灰色,腹部灰藍色具粉末,翅膀透明,後翅基具少許的黑褐色斑,翅痣黃褐色,腹端末兩節藍黑色,雌蟲(下圖)複眼褐色或藍綠色,合胸前視金黃色,側視具黑褐色或褐色粗線條紋,底色金黃,翅透明,翅痣黃色,此為命名的由來。

 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可從腹末節構造分辨,老熟雄蟲體色漸淡,複眼呈藍綠色,腹部也灰藍色,雄蟲外觀近似呂宋蜻蜓可從後翅基及腹端分辨。

金黃蜻蜓 金黃蜻蜓

 上左圖交配中的金黃蜻蜓,下方為雌蟲;右圖前面的金黃蜻蜓為雄蟲,後面及是雌蟲金黃蜻蜓。

金黃蜻蜓

上圖(↑)為老熟的金黃蜻蜓,身體除胸有兩條黃斑外其餘灰藍色,翅膀呈灰褐色。

 

鼎脈蜻蜓(↓)

 

鼎脈蜻蜓

 鼎脈蜻蜓(↑):蜻蜓科,體長48–54mm,雄蟲複眼黑褐色,合胸黑色,側視無斑紋,翅膀透明,翅痣黑色,後翅基黑色,腹部3–7節灰白色,8–10節黑色;雌蟲複眼藍綠色,合胸側視有2條黑色斜帶,後翅基褐色,腹部側視1–8節有黑褐色的縱紋,未熟雄蟲外觀近似雌蟲,合胸側視亦具黃色條紋但肛附器較長,老熟雌蟲腹部顏色變黑,斑型變異很大。

 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地區之池塘、水田、山溝、沼澤、小溪等水域,為數量最多的蜻蜓種類。本屬有10種,其中白刃蜻蜓、赭黃蜻蜓稀少。

 

蜻蜓水上產卵(↓)

 

蜻蜓水上產卵

 

褐斑蜻蜓(↓)

 

褐斑蜻蜓

 褐斑蜻蜓(↑):蜻蜓科,體長30–35cm,雄蟲複眼褐色,合胸褐色,側視具數條黑色的細紋,腹部紅褐色,腹背具不明顯的縱向的黑線,翅痣紅色,前後翅上緣2/3面積為褐色,此為命名的由來,雌蟲複眼上褐下綠,合胸及腹部顏色較淡,腹背有兩條縱向的黃白色縱斑,翅膀透明,翅痣黃色,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翅面黃褐色或粉紅色分布較多,攫握器較長,雌蟲體色較淡,腹端尾毛較短且尖分叉。

 本屬一種,本種分布於靜水池塘、水田、沼澤等水域,通常停棲較低的地面或草枝,不會停在較高的樹枝上,雌蟲產卵於水面的植物,棲息一般環境適應力強。

 

薄翅蜻蜓(↓)

 

薄翅蜻蜓

 薄翅蜻蜓(↑):蜻蜓科,體長44–50mm,雄蟲複眼上褐下灰黑,頭額至上唇黃色或橙紅色,胸部黃褐色,側視不具斑紋,腹部黃褐色,腹背黃褐色至橙紅或等多型,腹背中央有一列不明顯的黑斑,末端第 8–10節黑斑較大,攫握器黑色尖細,翅膀透明,翅痣黃褐色至紅褐色。雌蟲近似雄蟲,體色較暗,尾毛較短但從外觀不容易分辨雌雄。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分布廣且具領域性,常見於草原、溪流、水田等水域高空飛翔,飛行快速,為常見的種類。本種具遷徙能力,於遷徙季節常見於海面飛行,台灣近海岸附近若有突然大發生的個體即可能是從海外飛來的,近似種夜遊蜻蜓,黃昏出現,翅面具褐色及灰白色的斑紋。

 

霜白蜻蜓(↓)

 

霜白蜻蜓 霜白蜻蜓

 霜白蜻蜓(↑):左圖為雄蟲,右圖為雌蟲。蜻蜓科,體長41–53mm,雄蟲複眼墨綠色或褐綠色,胸部灰藍色或褐灰色,腹部紅色,翅膀透明,後翅基具藍色白粉脈紋,翅痣黑色,雌蟲合胸黃褐色,側視無斑紋但於中胸側縫有一條不明顯的細黑線,翅膀透明,前後翅基無褐斑,腹背有一條黑色中線,腹末節有一對短尾毛,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翅基褐色。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山區,棲息於池塘、水田、渠道等環境,成蟲於 4–12月出現,分佈廣泛,數量多。近似種霜白蜻蜓(西里亞種),腹部第1–2節為藍色,僅分布於蘭嶼。

霜白蜻蜓

 上圖(↑)交配中的金黃色蜻蜓即為雌蟲;雌蟲合胸黃褐色,側視無斑紋但於中胸側縫有一條不明顯的細黑線,翅膀透明,前後翅基無褐斑,腹背有一條黑色中線,腹末節有一對短尾毛。

 

猩紅蜻蜓(↓)

 

猩紅蜻蜓

全身都是紅通通,是非常好辨認的猩紅蜻蜓。(↑)

猩紅蜻蜓 猩紅蜻蜓

 猩紅蜻蜓:蜻蜓科,體長38–44mm,雄蟲複眼紅色,胸部及腹部為鮮豔的的紅色,此為命名的由來。腹部背面具一條不明顯的縱向黑線,後翅翅基具褐色斑塊,翅痣黃褐色。雌蟲複眼上褐下灰藍色,胸部及腹部黃褐色,腹背的黑線特別明顯,後翅基具褐斑,翅痣黃褐色,老熟個體體色變為灰褐色。

 未熟雄近似雌蟲,但可從腹末節的攫握器或尾毛分辨。生活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於池塘、沼澤、水田等水域活動,成蟲於4–12月出現,雌蟲以點水方式產卵,為常見的種類,數量很多。

 

紫紅蜻蜓(↓)

 

紫紅蜻蜓

 紫紅蜻蜓(雄):蜻蜓科,體長34–39mm,雄蟲腹眼紅色,合胸紅紫色,側視有4條黑色的短斜斑,腹部紅紫色,末端9–10節側邊具黑斑,翅膀透明,翅脈紫紅色,雌蟲複眼上褐下灰,合胸黃褐色側視有4條波狀的斜線斑紋,腹部黃褐色,腹背具黑色中線,側視兩邊各有一條縱走的黑色線紋,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腹側及背上無縱走的黑色斑紋。

 本屬有3種,其中灰脈蜻蜓身份未明,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之池塘、小溪、溝渠等水域,成蟲於4–11月出現,雌蟲以連續點水的方式產卵,為常見的種類。

紫紅蜻蜓(雌) 紫紅蜻蜓(雌)

 上圖左(↖)為雄紫紅蜻蜓,右圖為雌紫紅蜻蜓(↗),雌蟲複眼上褐下灰,合胸黃褐色側視有四條波狀的斜線斑紋,腹部黃褐色,腹背具黑色中線,側視兩邊各有一條縱走的黑色線紋,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腹側及背上無縱走的黑色斑紋。

 

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

日常最容易看到的侏儒蜻蜓,在舊泰安火車站生態園區反而很少看到。
上左圖為雌蟲(↖),雌蟲複眼上褐下綠,胸部及腹部綠色,
腹部背面中央及兩側具有三條縱向的黑色條紋,尾毛灰白色,翅痣黃色。

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蜻蜓科,體長30–32mm,雄蟲複眼藍色,胸部及腹部 灰藍色,腹末7–10節黑色,攫握器灰白色,翅膀透明。雌蟲複眼上褐下綠,胸部及腹部綠色,腹部背面中央及兩側具有三條縱向的黑色條紋,尾毛灰白色,翅痣黃色。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可從腹末節的攫握器或尾毛分辨。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體型小,此為命名的由來。常見於水田、池塘及空曠的草地上活動,南部地區數量較多,雌蟲以點水方式產卵。

 

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

看過上圖(↑)這種蜻蜓嗎?腰部非常的粗,
而他的名字就如同牠腹部的身材一樣,叫做〝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蜻蜓科,體長24–30mm,雄蟲複眼淡藍色,合胸淡藍色具雲霧狀的黑色斑紋,腹部也是淡藍色,前5節膨大,此為命名的由來。腹部至8–10節為黑色,上攫握器長,白色;雌蟲近似雄蟲但複眼上褐下綠,合胸及腹部淺綠色,末節生殖器與雄蟲不同;未熟雄蟲近似雌蟲,複眼為褐色,體色較淡。

 本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水田、池塘及寬闊的草地活動。(介紹取自嘎嘎昆蟲網)

 

善變蜻蜓(↓)

 

善變蜻蜓

 善變蜻蜓(↑):蜻蜓科,體長34–42cm,雄蟲,複眼紅褐色,胸部及腹部紅褐色,腹背端部數節有三條黑線縱線,左右兩條不明顯,攫握器紅色,翅膀紅褐色,翅端透明,翅痣紅色;雌蟲近似雄蟲但腹部背面的黑色縱紋較粗明顯,尤其側緣的縱紋較發達,體色有兩型,紅色與黃褐色型,翅痣黃白色或紅色,雌蟲體色多變此為命名的由來;未熟雄蟲近似雌蟲為黃褐色,可從攫握器與雌蟲的尾毛構造辨識,雌蟲的尾毛較短,白色,左右向外分開,翅痣有多種顏色。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之於池塘、水田、沼澤等靜水或流水域,為常見的種類。本屬有三種, 除本種外,另2種為雙截蜻蜓與淺褐蜻蜓。(本文蜻蜓資料介紹均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舊泰安火車站生態池

位於台中后里舊泰安火車站的生態池,目前棲息許多品種的蜻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