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高腳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拍攝昆蟲也一樣;從發現到拍攝牠們,往往花不到一分鐘,
但隨後的比對昆蟲名稱就頗費工夫了,甚至有時候,查詢不到牠們名字,就因此而擱置。

發現牠於三義雅聞植物園,因太久沒看到此蜘蛛,以致忘了牠叫旯犽 (ㄌㄚ ㄧㄚˊ),
傳說,被旯犽噴到尿液,皮膚會長出泡疹;據國科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李坤瑄表示,
皮膚起水泡或潰爛,應該是隱翅蟲在作怪,因隱翅蟲體液帶有刺激性,
隱翅蟲在人類皮膚上爬行時,會出現線狀的紅斑,接著可能形成水泡或潰爛。

夏天來臨,許多人家中會出現旯犽的蹤跡,巨大又毛茸茸的外型,讓人看了直起雞皮疙瘩,
其實喇牙是蟑螂的大天敵,不僅無害更是益蟲,牠是小強剋星,牠除蟑效果遠比殺蟲劑好。
所以在家中看到旯犽,別衝動置牠於死地,不妨放牠一條生路,牠會幫忙吃掉小強哦!

白額高腳蛛

白額高腳蛛(雌):高腳蛛科,體長15-30mm,體色褐色,頭胸背板前後緣有一條白色的橫帶,腹背中央有2-3對斑點排列,近腹端前有1枚細紋的橫斑,各腳長,第2步足略長第一步足,腿節密布鑲黑邊的白色斑點,停棲時8隻腳向外張開,野外棲息的個體有些斑紋較發達,雄蛛體型瘦小,頭胸背方中央有一枚黑褐色的V字型大斑。

本科台灣生物名錄記錄三屬3種,野外觀察其實要多出好幾倍,本種又稱白額巨蟹蛛,常出現於住家的牆壁、浴室、櫥櫃等隱密的地方,為徘徊性的蜘蛛,不會結網,俗稱旯犽 (ㄌㄚˊㄧㄚˊ),有人看到就把牠打死,其實牠們會捕捉蟑螂,是蟑螂的剋星,比什麼殺蟲劑都有效!棲息野外的個體白天躲在樹洞、樹皮、石縫裡,夜晚活動,為常見的種類。

本屬台灣生物名錄僅記錄1種,另一種屏東高腳蛛 Heteropoda pingtungensis ,雌蛛體色黃褐色無斑,頭胸後緣及頭部額上緣不具白色或黃白色的橫帶。

日本有一種小脚高蜘蛛,台灣生物名錄稱鉗高腳蛛 Sinopoda forcipata Karsch, 1881與 Heteropoda forcipata同種異名,外觀近似本種但腹背的斑紋較複雜。

 

〝雅聞香草植物園的薔薇與碧冬茄〞

 

雅聞香草植物園薔薇花

雅聞香草植物園以種植玫瑰聞名,但她園內的玫瑰和花草,也並非都一成不變,
園方為了讓常去的遊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每隔一陣子就會重新再翻種新的品種。

上圖(↑)的薔薇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花瓣長得非常像梅花,
看慣了多重瓣的薔薇,現在再看到簡單的五花瓣薔薇,反而感覺異常清新和美麗。

碧冬茄 碧冬茄

碧冬茄屬是一類原產於南美洲的草本植物,有喇叭形花,類似牽牛花,又稱矮牽牛屬,目前廣泛被世界各地引種,作為園藝花卉,存在各色品種及雜交形成的碧冬茄。

作為園藝品種的矮牽牛,是由野生的直立性腋生矮牽牛(P. axillaris)和匍匐性青紫矮牽牛(P. integrifolia)雜交培育的,直立性腋生矮牽牛是夜晚開花,白色,花大,1823年由南美洲引進巴黎。匍匐性青紫矮牽牛的樣本是1831年被送到英國的植物園。雜交的矮牽牛花色多樣。

有的植物學家將非洲小花矮牽牛屬(Calibrachoa)也合併到這個屬中。

碧冬茄屬植物一般為蟲媒花,只有P. exserta例外,這是一種紅花灌木,由蜂鳥授粉。絕大部分碧冬茄屬植物為二倍體的,具有14個染色體,在同屬種間可以雜交。

碧冬茄屬植物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不需要經常灌溉,在溫帶地區種植多為一年生,在熱帶地區可以為多年生植物。(3月3日拍攝於三義雅聞香草植物園,碧冬茄資料取自Wikiwa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