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鶺鴒鳥

 白鶺鴒通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的水域地帶或住家附近,牠們有一個很特別的俗名「牛屎鳥」!因為牠們常在新鮮的牛糞裡找寄生蟲以求得溫飽,所以人們便給牠們起了這個名字。

 白鶺鴒的俗名雖然跟「屎」有關,但牠們的外觀看起來可是相當高雅脫俗,牠們的身長約19公分,最主要特徵就是白白淨淨的臉頰又圍著一條黑色圍巾,全身羽毛顏色黑白相間、對比明顯。牠們主要以昆蟲為主食,不論是蟋蟀、小螳螂、蚱蜢、蛾類、菜蟲……都可以是牠們的餐點。

 鶺鴒科鳥類在飛行的時候,會拍幾下翅膀後將翅膀收起來,等身體下降到某一個程度時再繼續拍翅使身體上升,這種習慣使牠們的飛行路線看起來像波浪一般,而且牠們喜歡邊飛邊發出「唧唧、唧唧」的清亮叫聲。白鶺鴒常不停的在地面走動;停棲時,喜歡不停的擺動尾羽。(資料取自國光校園網站)

白鶺鴒鳥 白鶺鴒鳥

本文拍的是兩隻白鶺鴒,是否雌雄一對有待驗證,數天前飛來我家的圍牆和破花盆上

剛好被我逮個正著,由於距離近,加上牠們停留甚久,因此拍得格外清楚

這麼美麗的鳥卻取名「牛屎鳥」,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幸好牠和蓮花一樣,出入牛屎而羽毛不染

備註:這兩隻白鶺鴒鳥為什麼會飛來我家庭院?原因是我家養有一隻〝大型狗〞

晚上都會放牠在庭院走動,我家的狗在庭院內亂大便,所以才會引白鶺鴒鳥前來覓食!

白鶺鴒鳥

 白鶺鴒常在開闊的田野、道路、屋頂、溝渠、河床、河堤、池邊及校園操場活動。通常在日落時分聚集,於附近大廈頂樓站成一排,隨著天色漸暗陸續的降棲到市區高大的行道樹上,旋即又驚起,形成壯觀的景象,直到日落後再全部落於樹上,經過短暫的喧鬧及更換位置後,每隻鳥維持一些距離,各自整理羽毛,再將頭後轉插入翼下睡覺。

 這種夜棲行為在冬季特別明顯,常會出現上千隻的大群。在台灣繁殖期為3至6月,築巢於橋下、樹洞或岩石隙縫中,也有在市區大廈樓頂鋼架空隙繁殖的紀錄,以枯枝、棉絮、棕櫚纖維、軟木片、塑膠繩為巢材,堆疊成盤狀的巢。每窩產卵3至5枚,一年可孵育兩窩。雛鳥破殼到離巢須12至18日,繁殖活動由雌鳥獨立完成。

白鶺鴒雛鳥

超萌的白鶺鴒雛鳥,體型比成鳥還要大隻。(↑)

 

 

 

 

〝植物花卉〝日本舌根草〞〞

 

日本蛇根草

日本舌根草拍攝於今年四月前往杉林溪賞牡丹的途中(

 日本蛇根草別名散血草、蛇根草、豬菜。學名Ophiorrhiza japonica,是茜草科蛇根草屬的植物。

 分布地區:越南、台灣島、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湖北、貴州、廣東、廣西、浙江、福建、湖南、雲南、陝西、安徽、江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35米至2,4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常綠闊葉林下的溝谷沃土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