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負米養親

 註解:藜藿(ㄌㄧˊ ㄏㄨㄛˋ):藜和藿,指粗劣的飯菜。

 韓非子.五蠹(ㄉㄨˋ):「堯之王天下也,茅茨(ㄘˊ)不剪,采椽(ㄔㄨㄢˊ)不斲(ㄓㄨㄛˊ)(用茅草覆蓋屋頂,屋頂的椽子也未加砍削。形容生活簡陋儉樸)。糲粢之食(ㄌㄧˋ ㄗ,未精磨的粗糙米),藜藿之羹。冬日麑裘(ㄋ一ˊ ㄑ一ㄡˊ,鹿皮衣),夏日葛衣(葛草做的衣服,夏日穿著極為涼快)。」

 

  本人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負米養親〞的24孝故事;而是我今天整理抽屜,發現到這張民國60年發行的中國民間故事郵票,郵票的齒痕非常完整(本文所附的第一張照片),因此特地搜尋〝負米養親〞的故事,再做個完整的介紹。

  古代交通不發達,遠赴50公里(一里=0.5公里)外買米,嚴格說來並不是很遠;我聽母親說過,我父親年輕時,要挑著擔子到卅多公里外的鄉鎮做生意以賺錢養家,而子路只單純的去買米,這比我父親來回都要挑擔做生意輕鬆,我父親不但要奉養年邁雙親,還要顧及一家大小生活,子路與我父親比較,論偉大…他可能遠不及我的父親!且,子路是何許人也?以及〝負米養親〞的故事真實性如何?我們無從查起,反正是勸善,加減看也無妨。

  否則,只徒步百里背個米養雙親就列為廿四孝之一,也未免把〝孝順〞這兩個字,寫得太廉價!但,話說回來,貧富在每個時代的論定都不同,若以現代人的標準來看,糲粢之食和藜藿之羹皆是養生之道,而冬日麑裘和夏日葛衣,更是富人冬夏的穿著,可不便宜啊!

 我們的格友〝出外人〞說得好,〝子路〞的辛苦確實比不上我的父親,可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而我的父親並不是孔子的門生,所以就比較吃虧。這段話讓我想起咱歷史上有許多偉人,在小的時候都有一段超群絕倫的故事,好比老總統蔣公看小魚逆流而上,心裡就會想:「小魚都有這樣大的勇氣,我們做人,能不如小魚嗎?」。相信大家看到這篇以前的國語課文,每個人都會莞爾一笑,所以〝負米養親〞的故事,其真實性就可想而知了。

 

負米養親

 中國民間故事二十四孝之五〝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裏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註解)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爲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回來,盡到自己的孝心。

  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歎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故事:仲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性格率直勇敢好強、對雙親十分孝順、旱年家境貧困、生活極為清苦、都是吃藜籗之類的野菜度日、為了孝順雙親、能讓父母可以吃到米飯、得要從百里之外、才能揹負少許的米、回家奉養雙親、後來他的父母先後去世、他被奉派到楚國遊說、這時他已高官厚祿、隨從車馬百乘之多、所積糧食有好幾萬鐘、食用不盡、坐時有舒適的暖墊、而且還鋪了好幾層、吃飯時、面前擺了很多豊盛的菜餚的鼎、盡是山珍海味、是極為享受了豊富的日子、但是、他的心中不免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如今已有能力能侍奉父母享福、但父母不在人世了、不禁長嘆說道;現在就是想過已前吃野菜的生活、為父母負米的日子、那裡能够再得呢。孔子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想念哪』!

 

 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