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腹鶇_WUJIPIXNET

 

20151213的雪山行目的是要拍『鸺(ㄒㄧㄡ)鶹(ㄌ一ㄡˊ)』,結果拍不成

反倒是去過多次未曾拍過的鳥類,皆一一出現,且還作了近距離接觸

除了上幾篇PO的藍腹鷴和紅頭山雀外,尚有茶腹鶇與青背山雀;算是大雪山給予我們的補償

下圖(↓)的茶腹鳾,類似六月我去社頭拍的五色鳥,牠會在樹幹打洞築巢

這次的雪山行至這篇全部記錄完畢,因我們只在23.5K處停留,並沒有再繼續往山上行駛

 

茶腹鶇_WUJIPIXNET

 

茶腹鳾(音讀尸,但找不到此字);有人稱此鳥為茶腹鶇,可是輸入此名稱卻找不到資料

 

  茶腹鳾:(學名:Sitta europaea),或名普通鳾,是廣泛分布於歐洲及亞洲等地的小形雀鳥,但在愛爾蘭卻沒有分布。這鳥是鳾科鳥類中最常見且分布最廣泛的鳥類,因此在英文中的 Nuthatch 常單指這種鳥類。

  外觀描述:茶腹鳾體長14厘米,並有鳾科鳥類常有的大頭、短尾及強而有力的喙及足。上半身藍灰色及有黑色眼線。一般幼鳥的體色就如成鳥被洗走了顏色一般的淺。這是一種嘈吵的鳥類,常能透過其重複的『篤-篤-篤』及『匹─匹』的叫聲找到其位置。

  習性:茶腹鳾是一種棲息於落葉樹林及公園地方的留鳥,常於老樹上築巢。以昆蟲、種子子及堅果為食。其英文名稱 nut-hack 指此種鳥類常把堅硬的果實楔在樹的一些縫隙內,然後用喙把堅果慢慢打開。此外,與其他鳾科鳥類一樣,牠們能夠頭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樹,啄木鳥等在這個狀態下則只能往上爬。每到繁殖季節,此鳥就會展現出其侵略性,並主動驅趕其他鳥種。

  分類:茶腹鳾共有三個亞種

 歐洲亞種(S. e. europaea):黏體的左右部分為鏽黃色,腹部及肚位置則為白色,有時也有白色前額。

 中歐亞種(S. e. caesia):下半部分有米黃色,雄性兩脅為紅棕色。

 亞洲亞種(S. e. asiatica):主要出沒於俄羅斯北部及西佰利亞,但偶而也在芬蘭找到其蹤影。下半身表面為白色,上半身則呈亮麗的藍灰色。前額及眼線位為白色。這亞種的體形較小,喙也較窄長。(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文章分隔線_WUJIPIXNET

 

青背山雀_WUJIPIXNET

 

  青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

  科  名:山雀科 Family Paridae

  形態特徵:身長12公分,翼長6.5公分;黑色頭頸,左右臉頰上的白斑,體下腹中央有黑色縱帶為其主要特徵,雌鳥之黑色縱帶較窄。頭部除臉頰、耳羽和後頸有白斑外,其餘皆為黑色且帶藍色光澤。背黃綠色,腰及尾上覆羽為灰色,翼黑褐色各羽外緣為藍色,覆羽上有兩條白色橫紋;尾羽黑色羽緣藍色。腹面深黃色,嘴黑色腳鉛色。

  生物習性:鳴聲悅耳且富變化。單獨或成對出現於枝葉間覓食,以昆蟲為主食。合群友善,常與冠羽畫眉、火冠戴菊等鳥類混群活動覓食。4–6月為繁殖期,築巢於山上路燈之電線桿洞,或折斷之竹桿洞,或枯樹洞中,每窩產3–4枚灰白色略帶紫色斑點的蛋。冬季會垂直降遷到低海拔山區,或平原渡冬,春季又移棲到高山繁殖。

  棲所生態:分布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1000–2500公尺之闊葉林、針葉林、混合林中上層都可見到其蹤跡,冬季會降遷到低海拔的地區,為台灣普遍之特有亞種留鳥。

  地理分布:其他亞種分布從巴基斯坦 北部、喜馬拉亞山脈、印度到中國中、南部及中南半島北部。

 保育現況與監測成果:為瞭解以次級洞穴為巢的鳥類對巢箱在繁殖或棲息上的利用,於太魯閣國家公園之關原地區設置巢箱,監測巢箱中鳥類築巢巢材與棲息所留下排遺的出現情形,分別代表巢位與棲所之利用。

 在巢位選擇上,根據苔蘚巢材之占用率、已完成巢之比例皆為舊巢箱高於新巢箱以及實際繁殖巢之資料顯示,青背山雀傾向選擇使用洞口與底面積較小之舊巢箱繁殖。(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

 

青背山雀_WUJIPIXN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