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十三星瓢蟲

 小十三星瓢蟲(↑):瓢蟲科/瓢蟲亞科,體長6–9.5 mm,前胸背板具2枚黑斑,斑點相連,小盾板黑色,鞘翅橙紅色,左右翅共有13枚小黑點,其中一枚小黑點在翅末端的接合處呈梨形。本種又稱紅肩瓢蟲,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幼蟲都捕食蚜蟲,少數個體夜晚會趨光,在冬季某些族群會集體渡冬,溫暖的陽光下還是有機會看到成蟲。

 本種尚有變異個體但在台灣很少見到,正常個體則很普遍。取名雖稱「小」十三星瓢蟲其實體型已經很大了,同樣十三星的瓢蟲還有一種叫大十三星瓢蟲,其體型更碩大。

 本屬6種,其中點條和瓢蟲Harmonia shoichii稀少,目前網路上還未見有生態照片。(小十三星瓢蟲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0) 人氣()

叩頭蟲

 叩頭蟲(↑):叩頭蟲科,體長0.92公分,前胸背板黑褐色具刻點,側角尖突,翅鞘橙紅色,密布黃褐色短毛及具不明顯的縱紋。(叩頭蟲資料取自嘎嘎昆蟲網站

 分布於中海拔山區,與近似種相較,本種前胸背板褐色,翅鞘橙紅色的斑型不同。

叩頭蟲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2) 人氣()

頸紅蝽

 簡述:體長14–17mm。本種為Antilochus屬中唯一在台灣有分佈的。其均勻地亮紅色的身體很容易用來跟該屬其他物種作區別,只有其觸角、前翅膜質部及腹部腹面節間縫為黑色,以及足為紅至褐色。

 分佈:廣泛分佈於整個熱帶南亞及東南亞(斯里蘭卡至麻六甲之間),在馬來群島也有被記錄過。在台灣其發生相當頻繁,主要分佈在低地及山區森林間。

 生物學:本種野外及研究室內的取食已被Kohno等(2002年)詳細研究過。成蟲及若蟲都為專性捕食者,寄主為Dysdercus cingulatus離斑棉紅蝽(亦稱赤星蝽象)及D. decussatus叉帶棉紅蝽(亦稱叉紋赤星蝽象)。(頸紅蝽資料取自自然與人文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7) 人氣()

翠鳥交配

 翠鳥體長約15厘米,上體金屬淺藍綠色,頸側具白色點斑;下體橙棕色,頦白,腳紅色。雄鳥上下嘴喙皆黑色,雌鳥下顎為橘黃色。上圖(↑)交尾的翠鳥即可分辨出上面是雄鳥,下面是雌鳥。

 翠鳥繁殖期為三月至七月,目前正值翠鳥繁殖季節,如果幸運的話,或許就會看到翠鳥公然在岸邊進行交尾動作。昨天(5/14)我就很幸運的巧遇到一對雌雄翠鳥交尾。我們都以為鳥類繁殖期間都是公鳥會對著雌鳥大跳求偶舞,但這次要顛覆大家的傳統思想,跳求偶舞的居然是雌翠鳥。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2) 人氣()

扛板歸

 上圖(↑)的花朵長相很奇怪,如在葉片疊放一堆五顏六色的果實;而此花的名字更是奇怪,它就叫做『扛板歸』。『扛板歸』顧名思義就是扛著空木板回去的意思。『扛板歸』名字的由來有許多神奇的傳說,下面這則傳說是我從『台灣環境資訊中心』轉載來和大家分享的故事。

 據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樵夫在山上工作時,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他急急忙忙地回到家,此時蛇毒攻心,他的全身紅腫癢和臉色發白,家人們怎麼呼喚都沒有回應,以為他已經死了。因為樵夫家境不富裕,家人只好將遺體放在木板上,準備抬去埋葬。

 路途遇到一個郎中(醫生),郎中發現此人尚有微弱的脈搏,又聽聞是遭毒蛇咬傷,便取出隨身錦囊中的草藥(即上圖所稱的扛板歸),用熱水強迫灌食。過了不久,本以為死掉的樵夫卻坐了起來,全身病徵逐漸消失。眾人盛讚郎中是華陀再世,並為這種無名的解毒靈草取名為「扛板歸」,意指中蛇毒的人吃了這種草,抬遺體的木板就用不著了,因此又稱「槓板歸」,可以把木板丟棄之意。

文章標籤

wuj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5) 人氣()